又是一个美好的清晨,凉风飒飒,暖阳依依,唯单车车垫上的尘土浅浅,水痕斑斑贴心地提示着我,昨夜定有过狂风骤雨,电闪雷鸣,只是一夜的安睡,并未曾觉察到夜晚风雨的骚动,该是庆幸的吧,毕竟平静的睡眠才是夜晚的正确打开方式。
迎着朝阳,开启新的一天的成长模式......
明代哲学家王阳明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的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此语虽然有主观唯心主义的嫌疑,却能够揭示没有进入读者理解的文本在阅读的世界中并未“显明”自身,只有进入解释学循环的文本,只有让读者阅读、理解的文本,才具备成为文本的资格。
那么到底什么是文本呢?文本又是有哪些要素构成的呢?新的一天,咱们就继续开始探索于泽元教授的关于阅读理解,以及文本的相关问题吧!
阅读,区别于人类其他了解世界的方式,首要的原因就在于作为阅读对象的文本自身的独特性。“文本(text)”是一个典型的舶来概念,原本是近现代西方文艺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术语,常见于结构主义文学批评中,后来被广泛用于符号学、解释学、美学、文化学、哲学等人文科学研究领域。法国哲学家保罗 利科尔曾经给文本下过一个定义:文本就是有书写而固定下来的语言。可是文本真的就是一套书写下来的语言吗?如果是那样的话,文本就成了一个简单的可以独立存在的物质体系,也就斩断了它与阅读实质上的联系,在阅读中我们在讨论文本也就失去了意义。事实上,没有离开文本的阅读,也没有离开阅读的文本,二者之间有着更加密切而深刻的联结。
要想揭开阅读与文本之间的奥秘就不得不提及一个人。
沃尔夫冈·伊瑟尔(Wolfgang Iser,1926—),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接受美学的重要理论家之一,接受美学的重要理论家,也是康斯坦茨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姚斯在理论上双峰并峙、相互补充,被誉为“接受美学的双璧”,共同使接受美学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广泛的影响。
他著有代表作《阅读活动:审美响应理论》、《文本的召唤结构》等书籍,在美学研究方面伊瑟尔注重精雕细琢的微观研究,强调文本对读者的作用,以及文本与读者相互作用的过程。 伊瑟尔认为“文学作品是一种交流形式”,由艺术和审美两极构成。艺术一极是作者的文本,审美一极则是通过读者的阅读来实现的。
故而,文本就是进入到了读者理解视域中的不断被丰富的存在,而且任何进入了读者理解视域并为读者所解读的,都可以视为文本的一部分。因此,文本就是理解视域下存在的对象。
由于文本是理解视域下存在的对象,意味着它有着更加复杂的构成,那么物质结构、作者、历史背景和阅读境遇便一起构成了我们要探讨的“文本”。
何为物质结构呢?我认为,日常语文教学活动中的那些文字、修辞手法、文章结构以及各种的表现手法都可以被称之为文本的物质构成。不知道在于泽元教授的著作中,我这样的“野蛮”理解是否正确,但是我还是保留我的理解。而至于“作者”这个要素,我的浅显理解就是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无论是作者站在怎样的立场上向读者表达什么,还是关于作者的成长经历和所属流派的影响,总而言之,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那些深深触动了作者心灵的一些东西,无论是在瞬间,还是在一段时间,亦或是很长时间,能够触碰到作者心灵的那些东西,便都是来自于作者的思想情感,都可以谓之作者的范畴吧。而我们在阅读理解文本,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又怎能忽略“作者”这要素呢?实质就是不能忽略“作者情感”这一灵动的要素。
除此之外,文本不但有外在物质结构,作者情感的迸发,内在还有历史背景和阅读境遇等要素。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是社会的人,人的情感总是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的。马克思也曾说:"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孤立的一个人在社会之外进行生产──这是罕见的事,偶然落到荒野中的已经内在地具有社会力量的文明人或许能做到──就象许多个人不在一起生活和彼此交谈而竟有语言发展一样,是不可思议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卷,第87页)。也就是说一个人无论外在行为,还是内在情感心理都会留下环境的烙印吧。
那么,在文本的构成要素中,作者完成作品的历史背景的作用就不可小觑了,同样也成为了文本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
例如,我们大家都熟悉的唐朝以及“诗仙”、“诗圣”。
盛唐的繁荣昌盛算是封建社会时期国家繁荣富强的楷模,受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唐诗兴盛也就不足为奇,它们是时代的产物。于是留下了以李白为代表的大批浪漫主义诗歌,最让人难忘的比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千金散尽还复来......唯有饮者留其名”。在当时那样繁荣富足、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下,诗人们想必也是心情极好,出口成章,落笔之文大都成为佳话经典。但是,到了晚唐时代的悲戚环境就又诞生了一批以杜甫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诗人,国家忧患之时,被称为“现实主义派”,时代环境已经不再是盛唐,所以他们更多关注和描写的是现实,谱写出充满忧患意识的诗歌。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还有白居易描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生活的《长恨歌》,“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这是多么贴合社会现实的作品,那么,在我们阅读这些文本的时候,作者当时受到的这些影响又怎会折射不出来?
至于阅读境遇这一要素就更好理解了,我们只需要知道,在阅读之时当代的话语深刻地影响着文本的阅读,读者只有把当代话语纳入自己的理解视域,文本在当代的意义才得以显现,并且一定要明确,这种当代的意义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变动的......
说到这里,文本总算是略知一二了,但是阅读还有最后一个关键词,那就是——读者。
在于泽元教授的著作中,读者是阅读的主体,当然这是大家的共识,但是我从中明确了一点,这里的读者可能区别于平日里说得读者。这里的读者不只是机械地接受、复制文本传递的客体,而是将文本的愿意通过反思进入到自己的解释中去,也就是进入到了理解视域里,这样的读者才能被称为真正的读者,任何让读者接受文本“原意”的企图都是带有一定的思想暴力的,任何无反思的读者都难以算作是真正的读者。
我想,这里的论述应该也是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吧,人是客观的人,但是客观的人在阅读中一定要体现主体性,一定要有自己思维的参与,一定要有新的知识结构图式的产生,始终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以此同时,还要明确的就是人并非天然就能够成为读者,而真正的读者是在阅读中逐渐建构出来的。因为,读者阅读的前理解是由阅读构建的,读者只有通过文本的阅读进入解释学的循环,通过理解视域的融合不断发现自己,不断丰富自己,不断拓展自己的意义世界,自己作为读者才会被构建起来,而一个人的精神家园也是通过阅读被构建起来的。经由阅读,语言才进入人的精神世界,并发挥着主导作用。
那么,是不是说人类诞生之初,没有文字的时候,就没有阅读呢?我们只能说那时候人类只是没有通过文字阅读罢了,并不是没有阅读,因为在远古时代人类对世界的阅读是通过现场的观察来实现的,其实质是把眼中看到的种种痕迹与观察者过往的经验链接起来,从而获得理解视域中的知识图式,而后来有了文字后,阅读的范畴便被扩大,人们开始有了对文本的阅读,但是人类依旧摆脱不了阅读的生存目的和超越目的,但是无论何种目的,其核心都在于人的思维能力,或者说思维方式和思维品质,故而,把阅读指向功利还是指向超越,也直接取决于人们如何思考世界及思考的程度。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国教育学会第八届理事会学术委员会顾问,博士生导师朱永新教授提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故而,一部《红楼梦》,在研究阶级的学者眼里,一定会读出“阶级斗争”,在伤春悲秋的青年眼里,一定会读出“无奈的爱情”,在佛道人士的眼中,一定会读出“尘世的幻灭”......
总之,阅读不但构建了读者的思维方式,更是读者与文本的对话、进入和生成。 一般来说,对话对象的思维水平越高,对话的内容越贴近,思维越深的临界点就越容易激活头脑,促使思维发生改变。苏格拉底经常通过通对话的方式让对方发现自己思维中的矛盾之处,从而改善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思考世界和人生;深入阅读《论语》,就会发现孔子的教育也是在和弟子们的对话中完成的,通过各种各样的对话,使弟子们的思维方式在不知不觉中得以改善;释迦牟尼一生讲经说法,大都通过对话来展开,他尤其关注到说法的“契机”问题,也就是依据不同人的思维方式说出不同层次的道理,从而使不同层次的人的思维品质都获得有效的提升。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明确一个问题,那就是说读者在与作品对话的时候,同时也是在于历史和现实情景的对话,经由对话,我们不仅能够步入到历史时空中去,也能在当下的世界中获得更加丰富的认识......
夜幕降临,窗外那棵在风中“金蛇狂舞”的大榆树依然停止了摇摆,周围一片寂静,今天的学习就暂告一个段落吧,明朝晨起又将是一个美好的开始!
未来,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