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阅读《修好一颗心—教育写作十二讲》。这本书是我最近这几年读的最快的书,因为书中讲的正是我需要的,能够给我信心,为我解疑答惑。
第三、四讲:串珠成链——如何系统开发写作素材。这两讲解决了不知道写什么和不知道怎么写的问题。祖庆老师用自己真实的写作经历告诉读者简单可行的操作方法。怎样写才能串珠成链?
第一个板块是:从我入手,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不难,写文章从寻找句子开始吧,要寻找属于自己的闪闪发光的句子,找到了,你就会像打通了自己的任督二脉,能写出一连串的漂亮的文章。寻找好句子可以从“我”入手,我是谁?哪些人影响着我?哪些经历塑造了我?哪些书滋养了我?
这里有关阅读史叙事的论述对我很有启发。什么叫阅读史叙事?就是把自己曾经读过的书一本一本盘点下来。有点像写读后感,以前读完一本书也想着去写一下读后感,可是又感觉书里的内容太多,这儿也想写,那儿也想写,像流水账一样记录,写得很零散,不成体系。祖庆老师给的建议是:
一、切忌只做“文抄公”。比如把书里第一章写了什么,摘抄一部分句子,第二章写了什么,再摘抄几句等,到最后,摘抄完了,就没了,这种写法只能说明你没有完全读懂这本书。我们要做的是内化。书中自己赞同的观点自己要去实践,实践一段时候后看看是否有变化,然后再写下来,这样才能把对这本书的理解内化到自己的身上,否则只是一个复读机、传声筒。也就是不管是写阅读叙事,还是都读后感,一定要用重点,有思考,联系自己的经历,联系身边的现象,这样,才能真正的有成长,才会引发大家的共鸣。
二、展开来写。比如读到哪本书,可以写我是什么时候读到这本书的、这本书主要讲什么、我印象最深刻的观点有哪些,再摘录一些句子,归纳,谈谈自己是怎么理解的,让自己最有启发的是,或者改变最明显的是什么。这些方法都是非常具有实操性的,我看到这里马上想到的是《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这是在今年的教育行走活动中,跟我同住一个寝室的河南焦作的郭艳萍老师推荐的,因为我向她说了我自己的一些困惑,她就极力给我推荐了这本书。目前还没有读完,读完后我就可以像祖庆老师说的步骤去写一篇阅读叙事。祖庆老师强调一定要展开来写,
写读后感时,可以选取印象最深的那些内容和印象最深的观点,甚至是一些过目难忘的句子,把它们摘出来,并适当展开。我的疑惑时如果在读一本书时,书里很多观点都很认同,都很印象深刻,那展开来写就无法突出重点了。比如暑假我们全校共读李政涛教授的《教育常识》,书中51篇文章,51个教育常识,很多我都印象很深,比如教师是熬炼教育智慧的人,书中出现了非常多词的“熬炼”,代表是做好教育是要下苦功夫的;向名师学成长、有理论的方式表达经验,很多文章对我都有启发,读想写,那要怎么作取舍呢?
第二个板块是:从“我”的专业入手,建造属于我的“王国”
这个板块聚焦到我们的专业。
1.优势领域
班级管理、家校沟通、课堂教学、课程建设、项目学习、整本书阅读、绘本读写、亲子阅读等领域,哪些是你的优势领域呢?
我是一名数学老师,以前当班主任,但是不成功,因为性格原因,管不住调皮捣蛋的学生,也不擅长和家长打交道。所以我应该不会往班主任方向去发展。我也不是语文老师,有关阅读、写作方面的也不行。想想自己到底要向哪个方向发展呢?其实我自己也不是很清楚,自己虽然是数学老师,但是大学学的是计算机专业,本来要当一名信息技术老师,结果误打误撞的成了小学数学老师。这学期我计划是往学习共同体方面用力。我们学校一直在跟随“数学王子”张齐华老师做社会化学习的实践,学习共同体是社会化学习的两大法宝之一。我想这学期先重点来研究学习共同体。那关于优势领域慢慢去发现去摸索吧。
2.名师研究
课堂微格研究;教学片段对比;名师深度访谈;与名师商榷。可以研究一个名师,她的特点、他的思想,也可以把几个名师进行比较。同一个教学片段,对比不同名师的教学设计,相同点在哪里,不同点在哪里。还可以对名师的某一个观点持不同意见,心平气和、有理有据的写出来。
3.学生素描
细心观察学生,把学生的故事描写出来,以前写过一些,就是简单描述了学生的行为表现。通过写学生素描,你会发现看雪的的神情不一样了,对教育的姿态也不一样了。
4.真实问题研究
李政涛教授在《教育常识》一书中写道,教师最重要的学习能力是现场学习力。一线教师每天都在教学现场,发生的都是真实的教育故事。老师要努力把现场中涌现的有用资源“钩”出来,把有价值的东西钩到笔记本上和自己的脑海中,还要“钩”到日后的教学过程中,变成具体的教学行为,这就是“转化力”。把听到的上出来,把上出来的说出来,把说出来的写出来。这种“转化力”是教师现场学习力中最关键的能力。这种具有现场意识和现场自觉的学习,是最符合教师职业特性的学习方式。
祖庆老师也是类似的观点,要对教育现场的真问题进行研究,遇到什么问题,就去找这方面的书去读,读完了再进行实践,看有没有效果。当你把一个孩子的问题你解决了,你的生命又向前迈进了一部,你的教育智慧又大大地长进了。
最后一个重要的问题,我有一颗一颗的珍珠,怎样穿成链呢?祖庆老师说这根“线”就是你的教育信仰、你的思想、你的价值关、你的责任感......当你系统地去做一些事情,深度地去研究的时候,这根“线”自然就出来了。我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这根“线”,就在于我事做得少,书读得少,文章写得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