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慕柒芮
不知因何起意,看起了《金粉世家》。那画面记得十分深刻。
有那么一天,我正播着《金粉世家》,原本就打算看完剧去读读张恨水的这部小说的。没想到,刚巧,一位朋友就发信息来推荐我去看这本书。越发觉得,越着意于巧,越觉得世事多巧。
01
人生若只如初见。最初,爱情里都是美好的时光。
“以为惟有这种清秀的衣服,才是淡雅若仙。” 淡雅与艳丽原本就各成一种美,见惯了艳丽的美,忽然遇见淡雅,从没见过这般美,心便立马倾向淡雅了,甚至觉得艳丽俗不可耐。金燕西对冷清秋的一见倾心,大概如是。
金铨总理家的少爷,七爷金燕西,称爷的人物,喜欢一个人,当然不能只是化作存留在心底的一个影子。所以,他找到了冷清秋,知道了其住址,开始花式追求冷清秋。
他办了诗社,他邀请清秋的舅舅,以学问相交,这是一个不错的切入点。金燕西赋诗,让清秋因为才华横溢将他慢慢放入心里。
“清秋端了一把藤椅子,拿了一本小说,躺在枣子树荫下乘凉。” 这时的日常生活,真是惬意。隔壁还有金燕西办的诗社,可聆听佳作,这对于喜爱诗书的清秋而言实在欢喜。
金燕西见冷清秋字写得好,送来一把扇子题字。“蝇头小楷,写着苏东坡的游赤壁赋,和那面的《水趣图》,正好相合。” 这很符合冷清秋的气质,金燕西也是赞不绝口。清秋别号“双修阁主”,才貌双全的女子确实修得不错。
看电影,游西山,每一次的邀请共行都进行得恰到好处。他们在外留宿,谈到月亮地球,谈到唐明皇,谈到霓裳雨衣曲。若细数,其实还有不少恋爱往事,可在一生中摊开来看,这实在又太短暂。
“古诗上说得好,有女怀春,吉士诱之。两性间的吸引,也是往往不期然而然地会发动起来。在这最初时期的一个关头摆脱开了,就摆脱开了。摆脱不开呢,那末,二期三期,以至成熟,就要慢慢地挨着来。” 我却有些怀疑他们的二期三期来得太早了些,以致后来草草收场。
02
心中早已知晓他们俩人最后结局的殇,所以在读过婚礼的那一幕以后,有关他们之间的叙述,我都读得小心翼翼,总是希望欢喜走得慢一点、再慢一点,悲伤来得缓一点、再缓一点。
然而,一封信的到来,裂痕似乎悄无声息地开始了。
信纸是“两张芽黄的琉璃洋信笺,印着红丝格,格里乃是钢笔字写的红色字”。这的确迎面便扑来一种很深的美。这是白秀珠寄来的信,勾起了金燕西的不忍念,原本那么要好的两个人,一人却娶旁人,他们周围自是有许多人觉得白秀珠委屈,而此时金燕西也觉得该给变得沉静的秀珠妹一些安慰,于是便提笔回了信。
金燕西结了婚后,与从前的女友便交谈得不那么畅快了,就在新婚当夜便在邱惜珍那里碰了一鼻子灰,所以心里想到: “这样看起来,无论男子和女子,还是不结婚的好,结了婚身子有所属,就不能得大多数人来怜爱了。怪不得,我们兄弟中,从前以我交女友最容易,而今看起来,恐怕也要取消资格了。” 这难不成是伏笔么?
金燕西说: “只要你爱我,我爱你,这婚约就算成立了。” 爱情是这样,只要相爱便成立了爱情,但婚姻似乎从古至今都不是只有纯粹的爱情,只要你爱我,我爱你,这不过是最美好的愿景而已。其实,如果可以,谁不愿意如此呢?可是,婚姻里,许多事情不得不考虑,是不得不。
过年了要计算开支,一个大家族,金钱往来记录更为有规矩。而这亏空的数目倒与金家公子们在外的交际行为成正比,有意思得很。金家大爷金凤举在外养了一房姨太太,那段时期,亏空的数目大爷最多、二爷次之、三爷更次之、七爷比较上算少;婚后的金燕西常常不着家,怀孕的冷清秋孤对冷夜,此时金家四兄弟的进出家门次数排序,便是燕西跑得最厉害,鹤荪次之,鹏振又次之,凤举却是不大出去。自然,出门多的交际也多钱花得也多。
女人产后身体是极为虚弱的,总听长辈说坐月子时不谨慎些以后是容易落下病根子的。沈从文《边城》里翠翠的母亲便是产后故意在溪边吃了许多冷水死的。可怜,产后的冷清秋不曾得到多少温存,且这温存是最该丈夫给予的。这时候的金燕西是让人忍不住指摘他的。“燕西是白天在白莲花家里打小牌,晚上又因为白莲花、白玉花在共乐园出台,捧场捧到十二点钟方才回家。” 这一忙二去,竟连清秋病重也不知晓。
一次,金燕西要把金太太赏给清秋的东西拿走,清秋阻拦,两人争吵之间,金燕西冷笑一道: “你真能穷得干干净净,有点难吧?不说别的你照一照镜子,由头上到脚下为止,哪些东西是金姓的,哪些东西是姓冷的,请你自己检点一下。” 冷清秋分明还记得,金燕西在追求她时的心意,既是真意,便不该会有门第之见。可这钱财上的不相合却很容易在争吵时被有利的一方作为攻击弱势一方的有力武器,甚至毫无犹豫。
图片发自简书App
03
香消在风起雨后,无人来嗅。
情感大抵都是被生活中的琐碎事消磨了吧。
其实,金燕西与冷清秋的消费观是不同的,金燕西花钱大手脚的纨绔气是习惯了的,而冷清秋作为这个小家庭的女主人,似乎天生就容易着眼于生计,没有流不完的油,总是要筹划着开支;一个放肆型,一个收束型,除了性格,还有成长环境不同的造就,这样看来却很难分孰是孰非。如何算得挥霍,如何算得俭省,生活水平不同,标准也都不一。他和她不过是拿着不同的尺子罢了。
金燕西和冷清秋,他和她,是不一样的人,很多方面都不一样。可是,为什么会相互吸引呢?我有那么一丝想法,想是人的互补心理,对于自己缺乏的会有些不自觉地愿意靠近,在情感的一阵兴奋唆使之下,两颗原本不同的心突然就贴近了,这好像是爱情到了极点,所以就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婚姻之后,便不只有爱情了,我相信在爱情中两个不一样的人只要相爱是可以在一起的,可在婚姻中便会对原本的亲密关系显得忐忑了。
也许是我们太相信自己,不容置疑地将一时意气半晌激情想象成永远的承诺。以为喜欢就是永远的喜欢,从不会觉得有一天会改变心意,但一种情绪大概都持续得有期限。也许只有时不时地创造出新的喜欢情绪,让喜欢以子嗣繁衍这种形式传递下去,才可能有永远的喜欢吧。可这何其难!我们都容易遗忘,遗忘经营。
追求,看起来还是挺美好的词语。只是,这背后总还是会隐藏着一抹忧伤: 未得到前仿佛心中种了一股强烈的信念,到后来大概都不知道这是自然而然涌出的热情还是心底的一阵势在必得的成功欲,采用各种形式卯足了劲地去实现追求;得到以后,心中的信念突然沉下去了,也便不自觉地失去了热情。
情感是无形的,是最难以捉摸的。单单论“情感”为一种客观事物,不夹杂于道德,那么因为情感的变化做出的许许多多荒唐事,竟然似乎是无可厚非罢了。
看了悲局,感觉不相信爱情了;看了喜剧,感觉又相信爱情了。可现在突然觉得,对于爱情,其实无所谓相不相信的。世界那么大,人却都不同,即便之前见的百分之一百均是背叛式的不堪,也不见得自己往后就一定会遇到这样的结局,反之亦然。
人与人是不同的,际运自然也不同,没有相同的人生,顶多一些片段是相似的。
为什么人在说话时,好些时候,都要带上“永远”这类词呢?兴许是这样添上就腔调好听、语言动听并且说着顺溜?
没有得到的总是最好的,但或许最好的永远只能在心中,因为那是幻想而成。
04
金家的一场大火,是豪门大家颓败的嘶嚎,金铨死后,金家失了主心骨,各色人等早已人心涣散、四分五裂。这一把火,冷清秋母子不知所踪,电视剧里的金燕西终还是会痛心这妻离子散的光景,还会怀想那位他当初拼命娶进门的清秋女子;而小说里,他是不费心去找自己的妻与子的,火烧了,倒落得个无牵无累。
小说里最安慰人的结局是柳春江与小怜两号人物,同样是作者所说的“齐大非偶”,柳怜二人却是终成眷属。
可清秋呢,不成想是一位朱门弃妇。冷清秋的“结”,如同其名,冷落清秋。
“她没有焰火绚丽,也不象鸟儿会迁徙,不过是放飞的风筝,怕你心痛才自由……”
但愿冷清秋能像张幼仪一样……
军阀割据的大时代,危如累卵的上世纪二十年代,每个在这场戏中退幕的人都附上绵绵凄凉意。
许多结局都是因为曾经种下的因,那么,如果知道有一天会付出惨痛的代价,还会不会有当初的任意妄为呢?
最后,金家人各寻住处,此时若是推门进去那座金粉大宅,没有人气的空寂会劈头盖面而来,想象那些个画面,心就止不住苍凉起来。这样一个金粉世家,走到穷途末路。
风景已殊,举目有河山之异。
一家败了,最多不过是一家的事。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这什么时候改变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