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的东阳县,民怨沸腾,盗贼四起,正处于多方农民起义与朝廷反复镇压的激流中。满目疮痍,环境恶劣,满朝文武没人愿意接手这个烂摊子。但戴叔伦没有丝毫畏惧和胆怯,他大胆地上任了。
东阳的景况,反而激起了他解救百姓于水火的同情心,也驱使着他以仁和之心笑对未知的前程。
戴叔伦甫一上任,便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颁布并实施了一系列惠民政令,并加大打击恶盗黑势力,短短几年就使全县农商恢复了生机,扭转了东阳衰颓的局面。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大批逃荒外出的百姓由此纷纷返乡,逐渐过上了温饱无虞的安定日子。
后来,东阳竟一度成了全国各地上交朝廷赋税最多的一个县。戴叔伦也因政绩卓著,加授从六品的大理司直。
从25岁离开家乡踏上羁旅之途,近20年没回故乡了,思乡怀归之情不断折磨着人到中年的戴叔伦。
当他看到稚川秀丽的青山绿水时,恍惚间似乎神游回了故乡,可一回过神来,才发现自己仍是一个孤独的异乡人。
题稚川山水
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游子思乡,总在烟霭纷纷的黄昏时候,大概是因为孤独感、无助感、迫近黑暗的恐惧感……容易在此刻暴露无遗。所以,作者说“行人无限秋风思”。“秋风思”,即乡思。
西晋时期一位名叫张翰的文学家,因不想被卷入晋室纷争之中,便借口秋风起,思念家乡的菰菜、莼羹、鲈鱼,而毅然辞官回乡。后以“秋风思”或“莼鲈之思”为思乡的典故。
这首七绝,不仅写出了天下游子普遍的思想感情,更在于它写出了这种思想感情独特的生发过程,从而传达出一种特殊的生活况味,耐人含咏。
戴叔伦曾说:“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这里的写景,着墨不多,有味外味,颇似元人简笔写意山水,确有“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的意趣。
戴叔伦上述诗论,对后来的神韵派和性灵派诗人产生过较大的影响。譬如李商隐《锦瑟》中“蓝田日暖玉生烟’”一句,不仅直接沿用了戴的诗评,李商隐的其它作品也都表现得空灵缥缈,甚至朦胧到了隐晦的境地。
年过天命的戴叔伦暂时还回不了故乡,他宦海的使命尚未完成。
其实,他一生都在儒道之间纠葛摇摆,一方面想建功立业为民造福,一方面又时时追求与世无争的田园山林生活。既然身不由己,夙愿难偿,他只好将浓得化不开的思归怀旧心曲,化作一首首情真意挚的诗章,聊以自慰。
客舍秋怀呈骆正字士则
无言堪自喻,偶坐更相悲。
木落惊年长,门闲惜草衰。
买山犹未得,谏猎又非时。
设被浮名系,归休渐欲迟。
将巡郴永途中作
行役留三楚,思归又一春。
自疑冠下发,聊此镜中人。
机息知名误,形衰恨道贫。
空将旧泉石,长与梦相亲。
他在《暮春感怀》中慨叹道:“杜宇声声唤客愁,故园何处此登楼。落花飞絮成春梦, 剩水残山异昔游。”
戴叔伦有别于一般文人士大夫的处世准则。那个年代,很多文人早年反复应试以搏出仕,入仕后渴慕隐逸,而待其接触隐逸田园生活后又难忍生活之困顿寂寞。与他们相比,戴叔伦的隐逸归乡之心极其真诚。但身在其位即谋其政,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一旦为官,他从来没有懈怠过,永远全力以赴无怨无悔。
由于政绩斐然,加上之前面对叛军时的临危不惧,此时的戴叔伦早已声名远播,成了各方诸侯心仪的辅佐贤才。这不,时任江西节度使的曹王李皋,一纸奏本,请求朝廷将戴叔伦调到自己幕府当了一名判官。
建中四年,即783年,泾原兵变,朱泚(cǐ)在长安叛乱称帝。唐德宗匆忙逃到奉天,即今日陕西乾县。一时处于窘困之中的德宗,只好向皇族李皋求救。李皋不敢怠慢,随即备妥了一大批货物,但,究竟派谁去进献一时拿不定主张。
又是戴叔伦,危难关头尽显英雄本色。他挺身而出,主动请缨,表示愿意在兵荒马乱中提着脑袋效力朝廷。那是除夕之夜,五十二岁的戴叔伦就带领一批兵丁押着粮草物资连夜出发,开始翻山越岭,向千山万水之外的奉天赶去。
一路上天寒地冻冰花不发,车马泥积辙深,且叛军烽起,危机四伏。但戴叔伦和兵丁们顶风冒雨,风餐露宿,毫不退却。行至半途,随身带的口粮告罄,上了年纪的戴叔伦精疲力竭。兵丁们劝他从唾手可得的贡品中取些衣粮取暖充饥,被他断然拒绝。
他坚持和将士们一起啃树皮吃草根,并日夜兼程没有丝毫耽搁。经过百般险阻和千辛万苦,他们终于将贡品如数押解到了奉天,解了皇帝的燃眉之急。
戴叔伦不顾个人安危的义举以及对国家、朝廷、皇帝的一片赤胆忠心让德宗大为感动。两年后德宗回到长安,重掌朝政,当然不会忘记龙困沙滩的日子,也不会忘记曹王和戴叔伦,于是下诏拔擢五十四岁的戴叔伦为四品的抚州刺史。
上任抚州任刺史时,正值当地连年旱涝不断。戴叔伦带领民众兴修水利,并捐出自己每月三分之二的俸碌用于垒筑冷泉陂拦水坝工程。冷泉陂拦水坝即将竣工时,突遇倾盆大雨,洪流滚滚而下冲向堤坝。戴叔伦昼夜查看险情,带领民众奋力抢险,顽强护坝。抚州百姓为了纪念戴叔伦的功德,将建成后的冷泉陂拦水坝冠名为“戴湖”。
戴叔伦的清廉亲民之举却得罪了少数地方豪强,他们罗织“贪污”之罪,将戴叔伦囚入监狱。抚州百姓不干了,他们奔走呼号,自发联名保释,竭力呼吁朝廷重审冤案,以还戴叔伦清白。
德宗皇帝倒并不糊涂,特派大员前往抚州,仔细核查所有与戴叔伦相关的钱赋、盐铁、粮草及其全部账册。查后竟发现,戴叔伦非但没有贪污一分一厘,反倒将自己的数千石俸碌捐赠给了兴修水利,接济给了当地贫穷百姓。
不仅如此,他客居的寓所内,除了最简陋的家什,没有任何值钱的物品,而他故乡金坛的老家,几卷书籍外,家徒四壁,几乎一无所有,还常断炊缺粮。身居要职,却自甘清贫,一尘不染,这让朝廷上下大为感慨。
德宗随即再次下诏任命戴叔伦广西容州刺史,加御史中丞,官至容管经略使,即唐代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方面大员、边疆重臣,相当于现在的省委书记或军区司令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