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时身边就有同学不停的在学专业外的知识,考各种证书,觉得他们学习能力很强,然而并没有看到他们成为领域大牛,上班后我也成了这样,没有停止过学习。
进入互联网公司后学习 html、css、ps,想从事产品工作学习产品方法论、Axure、Sketch,想转型数据产品学习数据分析方法论、统计学、概率论、线性代数、R、Python、Tableau,因为兴趣学习日语、钢琴、听经济学课、商业课,甚至还想考个教师资格证... 就这样学了很多,读了很多,却没有一样拿手。
岁月就在迷茫中渡过,从3年前知识付费兴起,各种知识类产品层出不穷,每天一睁眼就被督促学习,学的眼睛都累了没关系,听书就好。下班到家想看会儿无聊的娱乐节目?不行,要知道你空闲时做什么决定了你会成为怎样的人!打起精神多读读书,学学代码,要知道在大数据时代不会点 python 傍身可不行!大家不禁感慨"为什么学了这么多知识仍过不好这一生"?是啊,为什么?我们可从没有停止对知识的追求,就像乔布斯、马斯克一样 keep hungry。
这时一个小人冒出来说:"你知道1万小时理论吗?你有在一件事情上投入过1万小时吗?"
这是另外一个话题,想到这句话便觉得我的人生没有希望了!呜...
直到近期因为工作的原因读到一本书《潜力量》,醍醐灌顶颇受启发。
曾经所有迷茫都来自于一个认知,即表现 = 能力 + 知识。想变的更好,就要去读书、上课、找专家。学了知识必定提升表现。
然而知识与表现并没有因果关系,谈到因果就不得不提统计和概率。我因此开了一个"学点统计学"板块,主要想把学到的统计学知识用起来,用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作者说其实表现 = 能力 - 干扰。提升表现的关键不在于增加知识,而是消除干扰。干扰影响了四个因素,知识的运用、信念、热情、专注。信念是我们对自己和别人的看法,热情是指能量、激情、干劲和担当,专注是指关注的方面和方式。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可以很好的说明这个问题,知行合一背后有一大套理论在支撑,于我而言即简单的理解为"知道并且会用"。
如何消除干扰?通过创造专注来消除干扰。这就引出的本书的精髓 GROW模型。GROW模型被国际公司广泛使用,运用GROW模型来分析与解决问题。
Goal(目标):想做的事
Reality(现状):当前的所处的现状
Options(方案):如何从现状到目标,列出所有的甚至是不切实际的方案。
Way-forward(行动):采取的行动
分析任何问题都可以使用这四步,可以在生活中尝试使用这个方法,直到内化成自身的力量。相比起 GROW模型,这本书对我触动最大的地方,是将不断学习知识的认知从神坛中拉下。最重要的不是知识的吸收而是运用。如果不会用,吸收再多也是徒劳。就如我们瘦子的苦恼,吃的再多,肠胃不吸收仍然不长肉。
读了这本书之后2个月的时间里,下班回家安心刷剧,上淘宝。不会用的知识于我有何用?不如把时间浪费在娱乐自己的事情上。这本书是不是害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