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太在乎别人的感受,是一种什么心理?
过于友善,算是种不太健康的人格吧。
不是贬义,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点这种问题。而且随着“他人意见”日益容易被接收到,真是越来越普遍。
七年前,美国有位心理学家莱斯-巴巴内尔提过一个:
有种人,过于友善。他们害怕敌意,用不拒绝来获得他人的认可。
大部分友善的女性一辈子都会被痛苦、鼓励、空虚、罪恶感、羞耻感、愤怒和焦虑折磨。
我的理解:
所谓过于友善,表现在,生怕遭到拒绝,生怕自己得不到认可。
于是这种人很敏感,很容易被人影响。
于是有求必应,不懂拒绝,哪怕为难自己。
自己从不主动去做任何越界或“可能”越界的事。
我自己的观察:
大体来说,这类“过于友善”的人,应该在精神上受到一个社会性的压力,而逐渐在自我与外界的选择判断上产生变化。
比如,我身边,过于友善的人,或者信教,或者从小被父母管得太严了。
到最后,他们会在“我的价值”和“社会/他人/集体/外界的价值”之间,无法平衡。
他们会觉得自我价值低下,会觉得利他主义崇高,会觉得公共利益和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然后呢,得到以下观点:
“我的自我判断是无价值的——只有满足了公共利益以利他为至上才能够有好的物质生活——获得他人承认才是人生的价值所在”。
而等他们将自我价值压到最低,把他人价值/公共观点抬到最高之后,就会因为不愿意悖逆任何公共观点,被迫无限制放低自我底线,于是这个人就显得没有底线、过于友善。
因为友善,他们能得到鼓励——大家都觉得软柿子好欺负,偶尔还会夸一句——这时他们就会格外高兴,觉得因为自己的柔和获得了认可。
于是可以进一步牺牲自己了。
这种人真正的问题是:
他们从一开始就确立了“他人认可高于自我需求”,这是作茧自缚。给自己设定了障碍,又不愿去触及;他们在过分友善的过程中,不断放低自我价值,以求不与公共利益重大冲突,于是就变得越来越低调,逐渐沉默,日益可欺。
于是会因为他人一句责备而惶然。因为他人一句赞美而继续克己。到后来,他们已经把克己、利他和友善,当成一种自我成就了。那就更无法超拔出来了。
如此恶性循环。
将道德、群体、原教旨教义等社会义务推到至高无上地位,忽视个人自由与需求的文化下,很容易产生这类人格。
要克制这个,首先需要静下来想一想:
我,对,就是我,我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我在做的一切,究竟是我自己想要的,还是别人想要的?
(非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