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荐书《终身成长》。
不知道你发现了没?现在各种学习型组织里面,越来越多人在自我介绍时,都喜欢自诩为终身成长主义者。一听,就是这本《终身成长》的信徒。
这本书是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的数十年研究成果的结晶。
作者要解决的问题是:研究成功到底是先天还是后天决定的?成功的人和不成功的人本质上有什么区别?
作者的观点是:成功不在先天,不靠外在,关键在于思维模式。
认为人的智商、情商、资源、能力等等都是先天决定的,这种当然是明显的固定型思维模式。
但那些看起来很努力的人就一定是成长型思维模式吗?未必。他可能希望自己变得更好,但是并不是真的相信自己可以通过努力变得更好,所以很容易陷入间歇性努力中。
还有一些人看起来非常优秀,就一定是成长型思维的人吗?未必。比如成绩好的孩子总喜欢比拼在家里没有认真学习,没有偷摸练习,因为一旦考试成绩好,就是天赋异禀,考的不好,只是没有用心。承认不努力比承认不聪明要容易得多。
所以很多高开低走的孩子,都是被家长从小夸奖“你真聪明”给夸成了固定性思维。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心中,“聪明”才是夸奖,“努力”说明你还不够好,不爱听。
另外在感情中一会儿一拍即合热火朝天,一会儿一有点儿不满意就结冰,消失两天直接分手的,也是固定型思维贴的标签在作祟。
有发展型思维的人会理解,关系是一个流动的过程。从这个角度说,父母老生常谈的“感情是可以慢慢培养的”这句话也不无道理。
因为发展型思维的人更容易成功,所以我们当然希望自己都是发展型思维的。好消息是,这种思维模式是可以培养起来的。
怎么培养呢?4个步骤。
第1步,接纳,接纳我们在任何情况下出现的固定思维模式。
第2步,观察,观察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固定思维模式。
第3步,命名,为自己的固定思维模式,起一个具体的名字,把它从抽象的想法变成一个具象的对象。比如,王自卑。
第4步,教育,当你发现王自卑又冒出来捣乱的时候,你就可以去教育它用发展型思维来看问题。
如此刻意练习,你就能真正地实现“越努力越幸运”的自我预言,真正爱上努力的自己,信仰终身成长。
用成长型思维来处理关系问题,能得到的惊喜或许更多。例如:
《终身成长》的音频里面,出现了两处拼接明显的地方,有气口不流畅,对照文稿,发现是有两句话被剪掉了,剪辑后期没有处理好。不知道是因为控制时长还是操作失误?这是我第2次发现这类小问题。
如果用固定型思维,那么我可能会很惊讶或者失望,原来十点读书也不是那么完美的,竟然有这种粗糙的错误,强迫症弃了。
如果用发展型思维,我就应该把这个问题直接反馈给平台,帮助十点读书APP优化产品细节,提升用户体验,实现共赢。
以前我可能选前者,现在我当然选后者了,马上告诉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