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缅因州国家训练实验室曾做过一个实验,研究学习者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两周后还能记住多少学习内容,由此实验而形成了著名的“学习金字塔”(图 1-1)。
可以看出,学习效率较高的最后几项,所谓的“主动学习”,都具有对外输出的特征。实际上,据我们自己的学习体会,许多人也会隐约感受到,当我们对外输出时,学习效果往往比较好。比如我们背诵一篇文章卡壳时,总会忍不住翻开书看看,然后继续背下去。但过段时间再次背诵时,往往还是在上次卡壳的地方卡住。而如果我们忍住不看,硬着头皮自己想起来,则以后便不容易在这个地方卡壳了。这其实便是输出式学习法中的回忆法,具体原理则涉及记忆理论中的存储强度与提取强度概念,在第二章会详细阐释。这里可以先简单提一下其核心要领:一个记忆越难提取,一旦提取成功便越不容易忘记。
还有一个显而易见的例子,英语学习。我们知道,中国学生从小学到大学都一直在学习英语,下功夫不可谓不深,但是多数人大学毕业后恐怕也很难跟外国人进行一场流利的英语对话。而反观另一个现象,20 世纪末我国沿海地区曾有不少农村人到欧美打黑工。这些人文化水平大多不高,但许多人倒能说一口流利的当地语言——曾看过一个电视节目采访这些人。之所以会如此,首先自然是因为他们身在国外,对学习当地语言有强烈的学习动机。但另一个关键原因则是他们的这种学习是以输出为主导的。设身处地一下,可以想见,他们与当地人接触多了,一定会对经常听到的句子产生深刻印象与好奇。比如“你好”“好的”“不”“明天”“最近好吗”“多少钱”“你来自哪里”……听多了自然也便掌握了。并且注意,这种掌握是扎实的,掌握一个运用一个,便很难忘记。如此日积月累,由简单而复杂,逐渐也就能应付日常对话了。如果再有意识地运用词典——可以想见这是大概率的,几年后能说一口流利的当地语言就再正常不过了。对比大学生们的“哑巴英语”现象,这些文化程度不高的人之所以能学习效果更好,原因即在于他们的这种环境逼迫下的即学即用。而通过对知识的运用与实践掌握知识,也正是一种典型的输出式学习。
就着这个例子,我们不妨再来看一种更普遍的现象。即那些上学时成绩不好、知识水平不高的人,如果是学习游泳、开车、打球等技能,乃至往前追溯,他们当初学习说话、走路等技能时往往并不比(后来)成绩好、知识水平高的人困难或者慢——更进一步说,即使是傻瓜也能学会吃饭、走路、说话(而且往往能说一口地道的方言)……原因即在于这些技能的学习方式都是即学即用的,学习与运用是一体的,它们先天地便是一种输出式学习。而对书本知识的学习之所以特殊也就在于这种非即学即用性,书本知识是高度浓缩、抽象、脱离运用现场的。因此也便容易导致一种普遍的误会,以为看知识、知道知识便是学习了,而忽视了运用——对知识的讲述、回顾、总结、讨论等其实也是一种广义的运用。即仅仅关注了输入端,而忽视了输出端。而能不能意识到输出端的存在并在这一端着力,便造成人与人之间学习效果的巨大差别。
我们知道对学生有一种“高分低能”的说法,但却从没有听说过在游泳、开车等现实技能领域有高分低能的说法,原因就在于这些技能的学习即是运用、实践即是考试,“分”与“能”是一体的、一回事。大学生的“哑巴英语”现象便是因为这种输入端与输出端的分离,而一旦到国外,学习与运用、输入与输出端合一,学习效果便立竿见影。因此所谓学习,不管是日常技能还是书本知识,本来应该都是一样的,输入与输出同时具备,才能完成学习闭环。可惜许多人在学校学习十几年,都没能明白这个道理,而之所以总是掌握了一些知识,则是因为无意间总是或多或少地践行了输出式学习法的。
需要指出的是,学习金字塔中前几项所谓的被动学习,即听讲、阅读、视听,便是典型的以输入为主导的学习方式,但如果我们能有意识地加强输出意识,比如阅读时进行批判性阅读、做眉批、记录心得体会等,便可变为一种主动学习,增强学习效果。比如《如何阅读一本书》(莫提默·J. 艾德勒 / 查尔斯·范多伦著)里所提的“分析阅读”与“主题阅读”便是输出式学习了,后面我们还会详细论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