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对什么叫孝顺,我没有质疑过。直到前些天,开始学习探究家风问题,才知道我对孝顺一词的理解并不全面。
以前,我对孝顺意义的理解,就和词典、百度上可以查、搜到的一样,即 “尽心奉养父母,顺从父母的意志。”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孝顺父母,都是按照这个要求去做的。但这样做的时候,难免会遇到纠结的情况,那就是,当父母说错话、办错事、做出错误的决定和选择,或者强加某种欠妥的意志给儿女时,做儿女的怎么去顺从呢?如果不顺从父母的意志,不按照父母说的办,不就是不孝顺了吗? 毕竟,“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嘛!不孝之名,在咱们这样一个倡导儒家文化、讲究孝道的国度里,是谁都不愿意顶着的。
如何破解这一困境呢?我们可以从重新梳理孝顺的应有之意入手,如果这样理解孝顺:孝者,顺也!意思就是说,行孝的人,一生诸事顺利!把孝这件事做好了,人生一定会顺顺利利。
你看,这样理解孝顺的意思,既不违背传统文化对孝的普遍认知,还可以解开“不顺即不孝”的纠结。
其实,凡事遵从父母,一切顺从其意,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孝顺父母。《弟子规》有云:“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这段话的意思是:父母亲有过错的时候,应小心劝导改过向善,劝导时态度要诚恳,声音必须柔和,并且和颜悦色。如果父母不听规劝,要耐心等待,一有适当时机,例如父母情绪好转或是高兴的时候,再继续劝导;如果父母仍然不接受,甚至生气,此时我们虽难过得痛哭流涕,也要恳求父母改过,纵然遭遇到责打,也无怨无悔,以免陷父母于不义,使父母一错再错,铸成大错。
这就告诉我们,当“亲有过”时,儿女不应该一味顺从,而应是采取各种悦柔之策,规劝和谏议父母改过向善。这既给我们指出了一条崭新的尽孝之道,也道出了一个较高的行孝方式,即谏孝。
何谓谏孝?简言之,如果父母有过错,我们要以不让父母难过的方式,给他们提建议,帮助她们改正。这是孝的另一种呈现形式。
稍展开一点,在谏孝之下,还有三种我们比较常见的孝。第一,在衣食住行上孝敬父母,我们称为孝父母之身,即身孝,这是低层次的小孝。第二,言行举止,说话办事,让父母开心,不让父母难过、伤心,这就是孝父母之心,即心孝,属于中孝。第三,帮助父母实现其一直以来未能实现的美好愿望,这叫做孝父母之志,即志孝,属于大孝。 有人认为,在谏孝之上,还有一种孝叫泛孝。泛孝指的是对待所有长辈、老人,都能像对待自家的父母长辈那样,达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境界。泛孝属于孝的较高阶次。
这样一来,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我们可以把孝划分为五个层级,分别是身孝、心孝、志孝、谏孝和泛孝。
抛开孝的五个层级阶次,单从“孝者,顺也”的角度来解读孝顺,其现实意义还是很明显的。一是可以破解“不顺即不孝”的窘境和纠结;二是可以激励我们为了让自己的人生越来越顺利而学会更善于孝敬父母,三是还能让我们借助谏孝的悦柔父母之功,使自己变得更加自然、真诚,活得更加洒脱、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