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进2》里有一章专门讲关于「限制」的认知,题目叫:限制,唤醒沉睡的创造力。书里提到「限制」的功能是:激发创造、缩小范围、提供线索。这个理论有点反常识的视角,给了我很奇特的灵感,我似乎有点明白,为什么我总觉得自己没有创造力。
第一种可能:我没有给自己设限。
这个假设也很反常识,创新和创意不就是要打破、想象和颠覆吗?但这其中其实是一个逻辑误区,那些打破常规的是作品,是结果,而不是创造力。毫无限制的创作,就像是让你从一整个超市选食材,做出一道不知道要给谁吃的菜,那时候的你,如果还不知道如何做一个厨师,反应只会是茫然和崩溃。所以,这也是为什么与创作有关的行业,一般是两类人做的很好,一是有天赋的,二是很专业的。有天赋的厨师,会很容易掌握基本技术,跟着灵感去拿食材设计菜品。专业的厨师,有自己擅长的菜品。他们之间的差别可能就是,掌握技巧和找到自己风格的时间不同。当我们既没有天赋又还不是专家的时候,设定限制相当于给自己一个收敛的题目,然后用这个题目去提升自己还不具备的基础技能。比如,我的理想里,有一个出书梦,但我一直觉得,创作很难。但事实上,我甚至还不太会写作,也不知道自己想写一本什么样的书。如果把这个理想具体下来,那么关键词是「写」「虚构」「书」。从实现流畅表达内心想法的写作练起,同时学习编故事的技巧,从小故事写起,从非虚构写起,什么时候能写长的故事了,自然就成了书。
第二种可能:我没有找到自身的限制。
前面说的是目标要收敛,这一点其实是讲解决方式要收敛,也就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做解决方案。有一句话叫:钱能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问题是,我没有钱。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就像是我想写书,如果不考虑我自己的能力,肯定答案是:那就写呗!而其实,我的限制在于,写的技术不够,视野素材不够,想象力不够。不去想这些,我的问题就是:我是一个写不出书的人。如果明白了限制在哪,我的方案就变成了,先提高能力再写书。找到了起点,才能找到通往终点的路。
第三种可能,理解限制的角度不对。
《精进2》里说到阿奇舒勒矛盾分析法——问题解决通用技术(TRIZ),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法。我们通常是把问题或者限制「打包」去看的,就像是端着一个黑匣子,只知道输出的结果不对,是匣子的问题。但TRIZ告诉我们,先找到问题背后的矛盾点,然后想办法,消除这个矛盾。说起来好像是废话,但仔细去想,是把问题拆解开了,变成不同的多个问题。举个可能不恰当的例子,大多数职业都是没办法同时实现又有钱又有闲的,但换个角度,钱的问题不一定完全靠这份工作解决,理财,第二职业,都可以实现。有了钱,选择工作的空间自然也就大了。《脱口秀大会》最新一集里第一名,是一个车间工人,业余演员。在我们看来,车间工作让演员没办法专职去做脱口秀,是一个限制,但正因为经历和环境不同,她有了与专业演员完全不同的素材和风格,反而让她更受欢迎。不能专职,不专业,可以兼职学习和训练,把限制利用起来,才是创造力的体现。
容易被大家记住的歌手,往往都是有自己独特风格的,不论是作品还是嗓音。从某种角度上来看,他们其实是受限的,但也因为限制,他们会把某一个风格挖掘发挥到极致。
其实,我的日更计划也是一个限制:我发出的内容必须是当天睡前新写的。我以前没有意识到,但当我仔细去想日更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写作能力,那么,「写」日更才是更重要的。如果我不限制日更必须是当天写的,那么我完全有可能提前写出很多,然后几天不写,这就与我锻炼写作的目的偏离了。有了这个限制,我慢慢能够有意识抓取日常的灵感,联系零散的认知,提高构思和写作速度,还要增加阅读量,吸收更多素材。写作的限制也可以逐渐增加题材、字数、读者类型、风格等等,这才是真正磨炼技术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