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段话,深有同感。
曾经在经历一次重大打击后,萎靡不振,几近抑郁成疾。
最后走出那片阴暗潮湿之地,重见天日,靠的其实就是去做事,去为他人做贡献。
而鼓励,是我觉得送给每个人最好的礼物,包括鼓励自己。
改变,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是思维模式的改变。
记得刚结婚的时候,老公喜欢出去和朋友宵夜喝酒。
为此,我曾经的念头是,他是不是不喜欢这个小家,是不是朋友比家人重要?哼,那你就去和朋友过吧。我心里虽然特别不高兴,但是嘴上去讲,你想去就去啊。
其实我是希望,他在家一起聊聊天,做做家务。但是维持我所谓的“尊严”,我不愿意去说,我想你在家里陪我。
我觉得,如果我告诉他我想他,那我就是弱势的一方了。
后来,我意识到这样的做法让我很痛苦。可是,很长一段时间,我的想法和行为还是没有改变。
我有想改变的愿望吗?
我有,可是不够强烈。
直到后来,我觉得一定要做点什么,来让我有个好心情和愉快的家庭。
我觉察到自己在看到一个事情的时候,更倾向于下判断,而不是去问清楚。
比如我老公喜欢晚上到楼下去和朋友宵夜喝喝啤酒。
他一说,他要出去宵夜。我就立马觉得他不想陪我,朋友比我重要。我就心里不爽,但嘴上说,你爱去去。
后来,我先忍住了不爽,问他,你出去宵夜是因为不想陪我吗?
他很显然吃了一惊,以为我对这个事情没什么看法。
他说的话也让我吃了一惊。
他说,你不是一直以来晚上都习惯看看书,学习一下的吗?有一次不是嫌我看电视打游戏影响你吗?
后来,他就出去得少一些了,而且会问我今天你要不要我在家陪,要是不要我就出去和朋友聊聊。
其实,那么长的时间里,我都在为我脑海里的想法,而不是现实而生气。
在和我妈一起带孩子的时候,她就像一面镜子,我能在她身上客观地看到自己,这样对我练习接纳特别有帮助。
有一次,猫宁打翻了水杯。
我妈立马就跑过去,说:“让你不要玩杯子,不要玩杯子,你怎么就是不听你话呢?给你说过多少次了?”
那一刻,我猛然地觉得,这就是不接纳呀。她不想承认现在的事实,纠结于过去你为什么要拿水杯玩儿呢?都跟你说过这么多次了,你还要去拿?!
后来,再出现类似的情形时,我都是很淡定地跟猫宁说::“啊哈,水杯打翻了,我们现在该怎么办呢?”
猫宁就说,我去拿抹布来擦。
然后我们就收拾好。开开心心继续玩。
最后,我会默默地把水杯等,尽量不让他玩儿的东西收到高处。
这样,以后这种“灾难”就少啦。
这就是我的行动。
与其采取和我妈妈一样的模式,每次出现这样的事情,都生气和唠叨,不接纳已经发生的事情,不如就站在此时此刻的现实,去解决问题,直接行动,从小事慢慢行动到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