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
这是《产品思维30讲》第五篇学习笔记。本节课主要讲的内容是角色化与集体人格。
引入
背景:养了很久寄居蟹,但是不认识这几只寄居蟹,只认识他们的壳
矛盾点:白壳的寄居蟹死了,壳就留在缸里。过几天发现,这个白壳又在缸里四处活动了,原来是其他的寄居蟹钻进了白壳,继续生活下去
结论:只认识这个壳
当你初步去接触一个人或者一群人时,你一开始看到的其实也只是他们的角色,就好像你看一直寄居蟹,你只看到它的壳一样。
集体就是一堆角色
角色化教育:训练你成为我需要的那个角色,比如好学生、好孩子、好儿子、好女儿等等。
孔子对中华民族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给我们整个民族都写了角色说明书: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妇。两千多年以来,我们一直在用这个角色和角色关系来安放自己,处理我们的关系。
中国人和外国人在很多地方的心理预期是不一样的,比如对自我的感受、对关系的预期,这是因为“角色说明书”不一样。
在角色里,你是什么样的人,你的感受是什么,这些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壳是什么样子的,角色要求你成为什么样子。
当我们都被角色训练好,收敛自我,钻进一个被同质化的壳里,我们就成为了一个集体,呈现出来一种集体人格。
教育过程的五个关键步骤
1、确定目标
2、建立恐惧的边界(明确结果,惩罚)
3、放入清晰的标的(目标分解)
4、给予红利,然后让它产生路径依赖(激励)
5、不断重复
教育是反人性的
如果一个人没有被教育过,那他就是没有羞耻心的,就是懒惰的。
教育是按照人类对社会的美好期望来教育你,换句话来讲,所有的教育都是理想化的。
比如小时候看《梁祝》里至死不渝的爱情、《三国演义》里“刘关张结义”同生共死的友谊,你就会以为爱情、友谊就应该这样。在人世活了半年以后,才会发现真是的人世间不是这样,这样的友谊和爱情真的是少之又少的小概率事件,所以才会成为传奇,被传颂。
书读的越多的人越容易理想化,就是不接地气。
产品经理应该如何看待角色
好的用户体验,目标就是做到自然。
所谓自然,就是不需要教。
3岁的小孩用iPhone很容易上手。iPhone的开锁,小孩不用学就会用,因为触摸是人的天性
上班的时候是角色化的对接,所有人该如何对接、如何预期、如何反馈,这些都很清晰。
但是下了班回到生活中,该如何与生活中的人相处、有什么样预期和反馈,她就不明白了。
习惯了角色华思考,放弃了对一个真实、完整、鲜活的人的观察和接纳。
人其实只有在压力非常大的情况下,才回去扮演角色。除非你能给他的压力非常到位,否则就不要对他做角色化预期。
集体人格
如果你的产品的使用对象是一个“个体”,那你必须要抛开对个体角色化的刻板想象,而把对方当成一个完整的、鲜活的人,去做用户研究。
如果你是在给一个特定的集体做产品,那么其实你应该充分研究这个集体的集体人格、共同记忆和核心观念。
人是因为训练和压力才成为角色的,而集体就是角色的聚集。
如果你希望用户在很放松的情况下,毫无压力地、自然地使用你的产品,或者你想找到在生活中可以放松惬意相处的伴侣,那么你就要放弃对人的理想化、角色化预期,去认识并接纳那个在“寄居蟹的壳”下面真实的人。
角色化生存就是我们真实的生存处境,但是只有去角色化地认识、沟通、交互,你才能够得到真正的感情。
我的思考
1、角色化这个概念,渗透在我们的生活各处,我们常常希望能在工作中做一个好同事,父母面前做一个好儿女,孩子面前做一位好妈妈(爸爸),只要有跟人接触的情境,就会有相应的角色,所谓“人生如戏,全靠演技。”做教育行业,我见到很多亲子关系不好的家庭,家长都是在教育方面过多地去扮演了“老师”的角色。虽然年龄增长,孩子跟老师是很难有心灵上的亲密关系的,即便每个小孩子在毕业时候都会对老师恋恋不舍。为什么大多90后的教师子女都不快乐?他们的父母很难在“老师”与“父母”的角色中自如切换。
2、在管理方面亦是如此。管理者并不接触具体的业务,而是依托别人去完成任务。所以,管理的学问首先是要建立人的基础上,去关注人,让合适的人用合适的方式去解决相应的任务,其他的监督、反馈、考核与奖惩机制只是辅助的手段。
3、中国的酒文化也是,在酒精的作用下,卸下防备,见识一个人角色背后的一面,这才更容易产生信任,建立更亲密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