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醒来,发现灯还亮着,迷迷糊糊中睁开眼想看看大家在干啥,咦?怎么一个人都没有?爸爸妈妈姐姐弟弟都去哪里了?这大半夜的怎么只有我一个人?于是穿上衣服到屋外面找人,全院子黑漆漆的,没有一个人,外公屋里,也没有人呢。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恍惚中我看到了外公的身影,就站在房屋旁边,高兴地走过去,却什么都没有。又回到原来的位置,还是看到外公的身影,反反复复几次,都失望而归。于是坐在院子里哭,不知过了多久,有个邻居听到了我的哭声,叫我去她家暖和,我没有答应,因为之前我家和邻居吵过架。在邻居再三邀请下,我还是去了。又不知过了多久,爸爸终于来找我了,原来一家人去村里看戏去了,这个戏特别好看,谁都不想错过,我睡得早就把我一个人留家里了。
这是发生在我七岁的真实事情,曾经忘记了,不知何时又想起来了,现在再次回忆,同样没有负面情绪,不像回忆其他事情会伤心流泪。反而惊讶自己为何如此勇敢,居然没有害怕,只是不知道发生什么事情,听了父母的解释也就释然了。只是怪他们为什么要亮着灯,否则即使醒来,翻身就又睡着了。他们的回答是留着灯避免我害怕。这个方法也真可以不高明。
这事对于一般孩子来说很可能是个创伤,最起码有恐惧,有惊吓或者有被遗弃感。而我天生就勇敢,看到外公的身影,只是一种光影的画面,那时还再研究为什么能成像。
心理社会发展学说是精神分析学家兼儿童心理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提出来的。他认为心理社会发展有八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婴儿期(0-1岁),发展任务是获得基本信任感,体验需求与愿望的实现。此期婴儿的生存完全依赖照顾着(一般是父母),而获得需要的满足。如果母亲能提供适当的照料(如喂食、拥抱、逗玩等)那么婴儿对这个世界,对于人,建立了可以“信赖”的基本感觉。这是日后积极人格发展的基础。否则,如得不到良好的照顾,则缺乏基本的安全感,会产生一种不信任感。
或许是我在婴儿期体验到足够的安全感了吧。不过,我坚信,整个童年,父母给与孩子足够的安全感会让孩子产生深深的信赖,而不只是婴儿期这一年。安全感不是事无巨细的照顾,而是让孩子永远相信父母是值得信赖的。突发事件,仅仅是一次偶然,处理得当,让情绪流动,只是一次经历而已,只给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如果没有处理,情绪压抑在心底,那样,身体会有记忆,身边会有多种类似的事情激发深埋心底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