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读不懂,不是书的错

图  来自网络


终于艰难地,看完了黎幺老师的《纸上行舟》。

嗯,实在不才,我看不懂。记得刚看完第一篇《柒拾贰》就愤而弃书,果断去追剧。在灵台方寸山学习七十二变的猴孙与当代上班族有何联系?眼拙,尚未发现有何联系,实在太打击人。还好对于书,骨子里不是那么容易放弃的人。几天时间,断断续续,马虎地看完了。昨日黄昏,去豆瓣微博搜书评,看到朱岳老师这几句话:

当一个读者说读不懂一篇小说时,他本来想读懂的是什么?小说似乎总要虚拟一系列事件,而这些事件是设计好,要让读者发生某种特定反应的,比如惊奇、愤怒、流泪、得出富于哲理的结论、发出一声荡气回肠的浩叹……读者按照这一设定,发生了相应的反应,他就算读懂了,而读者也将为自己实现了这个设定而对自己、作品以及作者表示满意。一个有意思的说法是:人听了笑话之所以会发笑,是为了祝贺自己听懂了。读小说大概也会如此。对一篇小说的赞美。多半也是读者对自己读懂了小说的赞美。所以读不懂的时候,就会生小说的气。

读完,感觉自己浑身上下不着一缕。我就是这样的,读不懂会生气,觉得没有达到预期想象的效果。一本书,怎么能够不符合我的期待呢?一本书,又凭什么要符合我的期待?

一本书,是作者思维、创造、想象等诸多方面的结晶,从来不是为了读者而写,也不以让读者读懂为己任。写作者只是在表达自己。我自己读不懂去怪小说,何其强盗。

《纸上行舟》是很好的,我并不想就这么抛开。那么,除了时间和反复阅读外,我可以去了解其背后的故事,包括作者,包括别的读者。我期待未来某个时刻与之相逢时的会心一笑,像书本后面有个人与我击掌为乐。因此,早晨,又读了一遍《柒拾贰》,熟悉了也就亲切了,慢慢地向一排排字靠近。

人世一趟,无一不是修行。对于打开一本书前的心态,我还需练习。我希望自己在书籍面前,成为一名纯真的幼童,因为对世界一无所知,所以任何风景都吸引眼球。只是探索,只是探索。


今日最佳:

只有把印在心上的夜晚像铁锈一样磨掉,才好在早晨跑下山,焕然一新地撒野。——黎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