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早上10点多,远在百公里外县城的老妈打来电话,说老爸头昏得厉害,让我赶紧送医院。
我赶紧给老公打电话说了一下,稍备了点衣物准备下楼时,老公回来了,说请了假,和我一起回家。
在路上,我一直在思考回家先做什么,还查了头晕病人注意事项。
一个小时后终于赶到了家。到家后,看见父亲躺在他平时休息的小床上,被子垫在身下,意识比较清醒。哥哥嫂子住在父母楼上,当时也在身边(哥哥一个月前脚踝骨裂,打了石膏,无法送医)。我赶紧问了情况,然后量了血压和体温,血压正常,体温37.9。由于头晕得厉害,不敢贸然移动,因此又请了社区医生来看了一下,医生说有哮喘,建议赶紧到大医院治疗。于是我们匆忙吃了午饭,马不停蹄的又返回市里的医院就诊。鉴于父亲年龄偏大(85岁),相关科室没有病床,门诊医生建议先去急诊室治疗。就这样,下午5点多来到了急诊室,医生先是抽血,又推着去做了CT,然后挂起了吊瓶。此时已到了6点多,有医生在,我的心渐渐平静下来。这时才想起与父亲年龄相差无几的母亲,平时7点都该吃晚饭了,今天肯定会晚点。于是让老公陪着老爸,我带着老妈回家做晚饭。
做好了晚饭又急忙往医院赶,老父亲也该饿了。照顾老爸吃好晚饭,吃完药,老爸的嗓子不再发出呼噜声,人也精神了许多。急诊室突发情况较多,脚步很急促,这引起了父亲的关注,不时抬头看看发生了什么。看他这么感兴趣,我便把病床摇起来,方便父亲边输液边看室内情况,我也跟着他一起观察。进门左手第一位病人,不知是男是女,只看见几个医生护士在给患者吸痰,声音很响;第二位病人躺在病床上,边上只有一位家人在看护;第三位病人也是被几个医生护士围着,由于家属太多而被护士劝出了急诊室。其他几个离得太远,看不清了。父亲在右手第二个。第一个是名40左右的女性,听医生询问得知是风湿骨痛患者,因疼痛难忍而就诊;第三位是因不慎跌倒伤了鼻骨,60岁左右,女性。看患者棉衣上片片血迹,右眼睑肿了好大一块,送诊的二位家属忙着办卡、取药。看着病人孤单地躺在床上,心里有些酸楚,对健康更多了一份期待。
看着看着,发现了左右两边分区是不一样的,左边红区,抢救危重病人,右边黄区,属于留观区,极少一部分出院或转院,大部分转到相关病房继续治疗。
急诊室不断有人进出,有问询的,有治疗的;有长者也有二十五六的年轻人。门诊这一天,我感受到了医护人员的繁忙、耐心,也体会到了生命百态。刚退休的我本以为绝大多数人都如我一般,工作30年,到年龄退休,能吃能喝能玩能干,自我感觉后半生也有更多选择一一一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不必受制于人。在急诊的这一天却让我悟到了生命的脆弱与不堪。意外时时有,心态尤为贵。往后余生,力争保持乐观心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把每一天都当做是人生最后一天,活好当下,拓展生命的厚度,让生命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