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为一名重度拖延症患者,其实,加入【大胜读书周】,我是为了消灭囤书的。
“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买了”不等于“读了”。
“读书是为了什么?为了解决问题,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你在书店看到一本书,很想买,但转念一想家里还有好几本书没看完呢?那么买不买呢?以前我可能不买,现在我明白了,每一本书其实都是一个解决问题的私人顾问,我们不可能只会遇到一个问题,所以,遇到不同的书想买就买吧,因为书相对来说比私人顾问便宜很多。”
毕业多年,我知道自己读的书很少,如数家珍、爱不释手的书更没有几本。因为读得少,所以欲望很多,听到这个人说这个本书,嗯,买;那个人说人生必读的100本书,看看简介,筛一筛,不少有意思的,买……
当然,在2017年6月之前是很少买书的,在加入行动营后,想明白了一个问题,投资自己很重要。出门吃一碗牛肉面都不止十块钱,买本书,才几块钱,比一顿饭划算多了,买。于是,过去这一年来,看到各种书商大大小小的活动,忍不住剁手了一千多块钱、上百本的书。真正读完了多少呢,不足四十本。可是看到想读而没有读过的书,还是想买。直到某一天看到自己满满的已经放不下书的书架,长叹一声,我不是要做书虫吗?怎么把自己变成图书管理员了?我要读书啊!
做什么事儿,我们都喜欢问个为什么。
你为读书啊?因为喜欢啊!
那你读这么多书都记住了吗?嗯,貌似只记住了书名……
“读过”不等于“读懂”了。
有时候,读书需要一点功利性。为了读书而读书,或者为了消遣而读书,收获也仅此而已。
【输入】、【输出】、【复盘】、【践行】,真正转化为自己的东西,才算是读懂了。
参加【大胜读书周】,我选的书是【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读书周+写作周是连贯进行的,通过阅读、输出、践行,希望过上周围被心动的事物围绕的幸福生活。
说实话,大概两三年前看过这部电影,为当时女主的改变震惊,但也仅限于此而已,激情退去,便放下了。生活中,更多的是过得去就好。直到清明节同学来玩,以犀利的眼光,让我舍掉了衣柜里2/3并不适合我的衣服,也让我决心彻底的整理一次自己。至于方法吗,从书中学好了。
一群人的力量是强大的。因为有老铁同行,10日一个小组、两两组成cp互相监督,再加上每天早上发3遍“我是谁、我要读什么、读多少页/多长时间”的语音和文字,其实是强化了自己的去完成的意识,每天晚上汇报读书进度,睡前复盘时做好第二天的阅读计划。
读完《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用了4天,划了很多个横线,输出了大概两三千字不成系统的散乱碎碎念。在之后的3天里,期待改变自己财务状况的我,开了理财类的新书,读完1.3本。原计划等周末,按照书中的方法,进行一次大扫除,也因为周末加班+下雨搁置了。
按计划读书好?还是学会变通好?
作为一项活动的参与者,应该遵守游戏规则才对。7天读完一本书,是按照固定页数(总页数➗总天数=每天阅读页数)读好?还是按照时间或者兴趣、心情,能多看点儿的时候,多看点,又意外状况就少看一点?我是属于一堆自己放松要求就会偷懒的人,所以干脆还是多读一点吧。
在《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中,有很多,啊原来还可以这样做的惊喜;也有很多,原来我做不到是因为我走错了方向的顿悟。期待真正践行、蜕变的时刻。
很多事,其实说做也就做了。如果拖着拖着,不开始,那可能永远就是个无底洞了。所以,管他呢,先行动起来吧!在做的过程中还可以调整,不是吗?有大计划、有小方案、有进度反馈,参与其中。
当然,最需要改进的地方就是:仪式感不够强,没有形成规律,想起来才发送目标;阅读完成的太晚,导致晚睡晚起现象特别严重,恶性循环。读书,特别是纸质书,还是在参考日出日落时间,在自然光下阅读比较好。与同桌、队友互动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