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感有什么用?
今天的内容来自《新科学家》杂志特刊文章《我为什么在这儿?》,Why am I here ?文章主要讨论的是生活中有目标感到底对我们有什么用。作者蒂尔·伯勒尔是《新科学家》的专职作家。
生活中有目标感并持续为之努力的人,身上总是有股精气神,让他们看起来干劲十足。《新科学家》杂志这篇文章讲的就是,在生活中有很强目标感的人,他们的寿命更长,睡眠更好,性生活都会更和谐。目标感还降低了中风和抑郁的风险,它帮助人们从各种上瘾的症状中恢复,而且还能帮助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水平。
目标感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健康的?我们又该如何提高目标感?
| 享乐幸福感和自我实现幸福感
研究者将目标感定义为人们生活中的方向感,根据一个人的核心价值观制定出来的长期目标,让生活更有意义,同时也会塑造人的日常行为。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2012年第一次发布了世界幸福报告,之后每年更新一次。这个报告主要衡量“幸福”的六个方面,包括自主权、对周围环境的掌控、个人成长、和他人积极的关系、生活中的目标感和自我接纳。
这些关于幸福的衡量标准加在一起,反映的是更广范围的社会问题,比如说社会平等性之类的大方向。但当研究者分析构成幸福的单个因素时,他们发现,目标感对于人们的健康有着独特的影响。
研究者原来以为,目标感强的人身体更健康,很有可能是因为这类人会更有意识地去保持健康。但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史蒂芬·科尔认为,肯定不止如此。如果某类人真的寿命更长,那么背后肯定是有生理机制在支撑的。科尔曾经花了很多年的时间研究负面情绪对基因的影响,比如说孤独和压力会增加促使发炎的基因表现,而这些能够促使发炎的基因表现又能引起心血管疾病、阿尔茨海默症或者是癌症。
2013年,科尔研究了幸福对健康的影响。他把幸福感分成两类,一类叫做“享乐幸福感”,hedonic well-being,指的是通过满足自己的欲望而获得的快乐;一类叫做“自我实现幸福感“,eudaemonia,来自于有目标感的积极生活带来的满足和幸福。
这个实验是让参与者写下前一周,他们有多少次的享乐幸福感,又有多少次自我实现幸福感。研究者还抽取了实验参与者的血液样本,利用基因技术分析了这些人的基因表达图谱。
科尔说,最令人吃惊的是,无论是享乐幸福感还是自我实现幸福感,它们带来的幸福的感受虽然很相似,但这两种幸福感在基因表达上是相反的。
那些有高水平的享乐幸福感的人,他们的基因表达图谱检测结果不那么好,检测结果显示这些人有高水平的炎症基因表达,以及低水平的抗病毒抗体基因表达。这个模式与孤独以及压力引起的基因表达是很类似的。
而那些有高水平的自我实现幸福感的人,基因表达谱则正好相反,是正向检测结果。他们有高水平的抗病毒抗体基因表达,以及低水平的炎症因子基因表达。
科尔认为,有这样一种可能性,自我实现幸福感让人把注意力关注在目标上面,降低了神经系统对于各种负面情绪的反应,比如说害怕、担心、焦虑、不确定性等。这些情绪通常都会引发神经系统的应激反应,同时引起肾上腺素的激增。
不仅如此,自我实现幸福感还和大脑中一个叫做腹侧纹状体的区域相关,当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有价值的事物上的时候,这个区域就会被激活。这个区域可以抑制大脑中促使应激反应的杏仁体。有更高自我实现幸福感的人,他们的腹侧纹状体活动比较频繁,压力荷尔蒙皮质醇的水平却很低。
科尔说,你真正重视的事情会帮你跨越那些让你害怕的事情。说白了,有目标的人,可能比光是有钱,更容易觉得幸福。
| 怎样提升自己的目标感
关于如何提升目标感,作者在文章中说,政府和个人都要努力。
2007年,盖洛普民意测验进行了一个覆盖132个国家,有141000人参与的民意测验。测验结果发现,富裕国家的人,他们的幸福指数比较高,但是相对贫穷的国家的人,认为自己的生活更有意义。
弗吉尼亚大学心理系的博士大石茂弘(ShigehiroOishi )负责分析这个民意测验的数据,他说,这可能是因为贫穷国家,人们目标也许比较清晰,那就是生存。而在富裕的国家,人们相对来说有更多的选择,因此他们的目标也不是那么明确。
因此,一些研究者认为政府在制定政策时,除了考虑传统的衡量标准——以GDP为代表的经济,以及各种提高国民幸福感的举措,更应该关注能够提高国民目标感的公共策略。科罗拉多州立大学教授迈科尔·斯特格尔就说,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社会整体健康,还能降低大众对医疗的需求。
对个人来说,为了增强目标感,作者建议,可以对生活中四个方面——家庭、工作、集体以及个人设置不同的小目标,这样可以从不同的维度带来满足感。
此外,我们都知道完成任务是很快乐的,所以可以把这件事可视化,比如咱们现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非常发达,我们可以借助一些思维工具和APP来让目标达成看得见。
比如说我们可以运用GTD 工作法,Get Things Done ,GTD的核心理念就是必须记录下来要做的事,然后整理安排并使自己一一去执行。GTD的五个核心原则是:收集、整理、组织、回顾、执行。把要做的事情一项一项列下来,完成一项勾掉一项。
还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帮助梳理思绪,再辅助以“印象笔记”为代表的各种效率App。
研究结果还显示,做好事也是一个让人建立目标感的好办法。科尔发现,带着想帮助别人的目标感,对于提升自我实现幸福感特别有帮助。
咱们都知道,一个人觉得活得没劲,很大原因是目标感的丧失,因为目标并不是一个固定的东西,它会随着生活的变化而改变。很多人在退休之后会经历目标感下降的一个过程,但是仍然能够通过参与社区活动,恢复社交,重新找回目标感。
我在查找资料的时候也有一个很有趣的发现,目标感对于健康的影响,在两类人群当中非常的明显,分别是20岁和70岁。也许正因为在这两个年龄段当中,前者即将进入社会,后者即将离开社会,他们都是最需要目标感的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