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里,很少有人静下心来去看那些有深度、需要思考的文章了。大家每天都为了赚钱,忙忙碌碌,见完了客户还要挤公交车回家,疲惫不堪,谁还有心思去读那些不是必需的东西。还不如在公交车上或者茶余饭后,拿个手机出来浏览各种吸引人的奇葩:“段子手、鸡汤表、新闻稿。”这些东西朗朗上口,不用思考,看完就走,可以有效地打发那些让人发疯的无聊时光。
既然那些深层次有营养的东西没人看,谁还能坚守自己的信仰呢?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前提是先有生活,活下去再说。为了能在这一行继续混下去,有点击、有收入,只好去创作快餐文学了。其实这是整个社会环境造就的一种恶性循环。好比一个企业,造就了一批低薪工人,工人没能力消费高层次的东西,企业只好制造廉价货给他们消费,商品太廉价企业没什么利润,于是又造就了一批低薪工人。
英国的电影制作精良,不惜成本坚持自己的信仰,但在中国却卖不动,被评为高冷,不接地气。某些低俗恶搞的电影却非常符合大众口味,一炮而红。不是英国的营销团队不懂中国市场,只是他们有自己信仰,钱当然要赚,但不仅仅是为了赚钱。中国市场卖不动,他们可以卖给其他市场,他们做他们觉得对、觉得有意义的事,不轻易向利益妥协。就像雷克萨斯,不愿国产,不愿为中国加长。
在中国,作为一个艺术创作者,如果还在为衣食住行和养家糊口发愁,就不要谈艺术。打开互联网,各种段子手、鸡汤表、新闻稿酒是基于这种环境下应运而生的。一些平平无奇、乏善可陈的事情,被冠以一个吸引人的标题,骗人点击再说。尤其是看见某些没有技术含量,每个人都能做得出来的东西突然走红,很多兢兢业业专注于自己工作的人坐不住了,也想投机一把搭上互联网的快车,快速致富。
社会市场需要这样的东西,那大家写热点,写八卦,直播恶搞,也不过是顺应潮流罢了,也是可以理解的。总的来说,还是由于行业岗位收入不均衡,物价、房价又那么贵,如果一个普通营业员也能付得起生活的账单,那他就不会胡思乱想;如果一个普通工人,也能买得起房,那他就会安居乐业。如果一个文字工作者专注自己的领域,也能有一个养活自己的收入,那么就不会有那么多快餐文学。
我们会生活得更好吗?当然会的,不管处在哪个阶段,不管月薪收入是多少,平衡的心态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