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卫斯理
说起读书,大多数人都会说:我今年读了**本书,但很少有人会说我今年学到了什么。
正如孔子所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如果我们一味的追求读书的数量,而不加以思考,最终只会被书本牵着鼻子走。
只读书而不思考,就像吃到肚子里的食物未经肠道消化,很难转化为营养来提供给身体,这样的东西吃的再多都是浪费,这样的读书,读的再多也是徒劳。
叔本华曾经说过:
如果一个人只是大量阅读,把读书当成空闲时光不动脑筋的消遣,那么长此以往,他就会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就像一个总是骑在马背上的人,最后会失去行走的能力一样。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人读书一味地追求速度、追求数量、追求一目十行的阅读,书中的知识如同过眼云烟一样只是匆匆留下了一些印象便很快被抛之脑后。
这些读死书的人,不会对书中的知识进行思考,无法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学问,即便读得再多,也不能让自己为自己所用。
英国弗·奥斯本曾经说过:“与其匆匆博览百书,不如彻底消化基本。”
那我们该如何做呢?
— 1—
思考书中所讲内容的含义
要想从书本中获取知识,第一步就是要思考书中的含义。
这是一切思考的前提和基础。
读完一本书并不代表读懂一本书。要想读懂书中的内容,就离不开我们的思考。
读完一本书,我们要理解书中的内容,作者的观点、作者想表达的立场,通过积极地思考,也可以借助一些工具,例如查字典、请教别人,来将书中的内容理解清楚。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人,他们读完一本书,当你问他这本书是什么书,讲的什么内容,他却说不出来,似乎不是自己阅读完的一样。
理解清楚书本中的内容,这是读书的第一步。
— 2—
联系实际,多问几个为什么
当我们理解文章的内容之后,是不是都理解了作者的写作背景呢?
这时,一定要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
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
为什么这么写更加吸引人?
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的观点?
……
我们都知道,毛泽东主席一辈子都喜欢看书,同时也喜欢问为什么。
在毛泽东主席看来:“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知识范围那么广,你再聪明,知道的东西也不过是有限的那么一点点,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呢?”
人类需要的知识从总体上说是无限的,而人的人生是有限的,因此必须多问,多学才能够弥补个人知识的不足。另一方面毛泽东还提醒我们,多问才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而只有多读书,才能进一步明白自己的不足,从而激发自己更加刻苦地读书学习,从而掌握更多的知识。
当我们问为什么的时候,我们一定是对书中的观点联系实际做了深入的研究和透彻的思考,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
牛顿曾经说过:“如果说我对世界有些贡献的话,那不是由于别的,却只是由于我的辛勤耐久的思考所致。”
读书的时候加上深入的思考,这样既能够学习知识,同时也为了能够消化所学的知识,在这样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才能加深我们对于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 3—
对书中内容持有怀疑态度
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要对书中内容持有怀疑态度。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
我们读书一方面是学习别人现成的知识,同时也是为了在别人的发现基础上,提高自己对于事物的认知。
书是人写的,既然是人写的那就难免会有不完美的地方,甚至会有些局限于当时时代背景的错误,所以,我们在读书的时候要敢于提出疑问,敢于去求证。
爱因斯坦因为怀疑权威,推翻了牛顿力学假说和以太论,推动了科学的突破性发展;
著名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敢于怀疑书本,从观察稻株中悟出天然杂交水稻的道理,颠覆了“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交优势”这一世界权威著作的结论;
意大利物理学家托里拆利延续了老师伽利略追求真理的精神,在将亚里士多德学说奉若神明的年代,运用实验的方法大胆否定了真空没有重量等结论。
人类对事物的认识往往不是一次就完成的,而是分阶段性的,因此,当你看到前人对某事物提出某些观点之后,切不可认为他的观点是百分之百的正确。也许前人也有思考欠妥的地方,也遇到了不解之处,因此,你应该在他的基础上,在吸收其有益的观点的同时,对你感到不解的、不认同的地方提出质疑,并积极求证,寻找新的答案,这样你才能通过阅读不断提高自己。
所以,我们在读书的时候,一定要持有怀疑态度,这样才能不断提升我们对于事物的认知。
作者:卫斯理,一个向往诗和远方的80后,10多年职场经验,专注于研究职场效率提升,希望带你一起提升效率。公号:卫斯理说
看完记得关注@卫斯理说
及时收看更多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