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临习《书谱》,写到“执冰而咎夏虫”,忽然有所感。
《书谱》中说:“故庄子曰:‘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老子云:‘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之则不足以为道也’,岂可执冰而咎夏虫哉?”此段文字虽写书论,但对于人来说,亦可适用,美之为美,盖其相通矣。
《庄子·秋水》:“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类似“夏虫”的现象。有这么一类人,对一些知识,根本就不懂或者稍懂皮毛,但他装作很精通的样子,夸夸其谈,话说了一大堆,却没一句能对到点子上。更有甚者,遇到问题讨论时,还非要跟你争个高下,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全天下唯他对,借以不懂装懂来掩饰自己的无知。本来不懂装懂,是想赢得虚名的赞誉,但实际上,只会被人轻视,叹其可笑。
记得有一个聊书法的微信群,群里有很多书法高手,也有很多刚入门和未入门的书法爱好者。大家经常会围绕一个话题讨论,很多时候,这些高手都很谦虚,很低调。别人问起关于书法的知识,都是耐心解答,细心讲解。群里有个做生意的人,几乎是大家开口他就一定开口,似乎他随时都在线上,没有他不知道的学问。其实,对于书法,除了专业知识外,还需要辛苦地实践。只要一开口,你练过几天字,在书法上用过多少功,喝了多少墨汁,大家早已心知肚明,不戳破是因为想给你个面子。俗话说,别跟疯子吵架,否则旁人会把你也看成是疯子的。这也是别人不愿意跟你争论的缘由了。
当你说话,大家都“呵呵”时,你要明白,这不是表示赞同,而是表示好笑,表示无奈,表示同情,表示讽刺。当前,一句话说得好,“流言止于智者,聊天止于呵呵”,你需要自知知明。
杨绛先生有一篇文章,题目叫《章太炎先生谈掌故》,文章后面有段话:第二天苏州报上登载一则新闻,说章太炎先生谈掌故,有个女孩子上台记录,却一字没记。为何没记,因为她没有听懂。后来,她的老师点着她说:“杨季康,你真笨!你不能装样儿写写吗?”而她因为“一句也听不懂”,宁愿不记。杨绛当然不是笨,是诚实对待学问的态度。
国学大家王国维也是如此,遇到学生问他不知道的问题时,如果他不懂,他就会老老实实的回答道:“这个我不懂。”国学大师尚且有很多不懂的地方,况我们普通人。韩愈《师说》有云:“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知识浩如烟海,我们每个人精力有限的,学到的知识也是有限的,即使是某专业方面的专家,也有很多他不知道的地方。我们能坦率地诚实地承认自己在某些方面的无知,要比不懂装懂好得多。
不可否认,有时候,我们也会成为“夏虫”。比如,我们总喜欢站在自我的角度看待问题,以自我为中心,在不了解问题的实质或者不愿意去了解对方,就随意评价,随意谴责,随意批判,把自己的想法想成别人的想法,强以自己的思想引导别人的思想,把自己的价值观灌输给别人,并欲强迫别人接受,这是多么愚蠢的事!犹如一个人以现代的思想评价民国历史问题,真乃是“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
在学问上,不做“夏虫”。承认不懂,才有机会把事情做好。不懂装懂会失去很多学习新知的机会,只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到头来得到的是别人的耻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是夫子对学生的教诲。而一个人的无知,就是从自己不懂装懂开始的,不学即不知,便不智了。
与人相处,不做“夏虫”。要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多一分尊重,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宽容。君子和而不同,在不想改变自己的前提下,也不要想着改变别人,尊重差异,求同存异,这样的相处才能长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之所欲,也勿强加于人。而有些人,非要来个道德绑架,以自己的认知和偏好,强加于人。滚滚红尘中,我们每个人都是修行者,勿将妄念强加于人,方可善待众生。你不是我,你不曾走过我走过的路,你永远无法了解我的生活,所以请你不要随意去指责,去评价,因为你不曾经历,便不能体味这一切。对有些问题,之所以我们给出的答案不同,是因为我们站立的角度不同罢了。同样的杯子,你为什么要用来装脏水呢?同样的内心,你为什么要充满着仇恨呢?同样的人,你为什么不能乐于为善呢?
推己及人,我们是否可以以这种心态去体谅、理解他人,而并非一味指责,欲强加于人。这是做人的一种基本修养。岁月静好,勿动妄念,才是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