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个人学习来说,从“非学习者”成长为“终身学习者”,可能需要经历“石-沙-土-林”四个阶段,这是基于我个人的学习经历和思考、心得而提出的一个隐喻。
蒙昧阶段:石头
石头是你的心结、成见、固有的心智模式。任何学习从本质上都是一个自我学习的过程,需要个人打开心门。我们很多人没有打开心门之前,是一个僵化的心智模式。这时候,你就像一块石头,当接受到外界的一些新信息和新观点时,就像石头被淋上雨水,只是湿了表皮,但是没有渗入进去,过了一段时间,雨水会被蒸发掉,大部分就消失了,只留下一点痕迹。大部分人的学习几乎都是这样,就像你去外面听了一堂课,当时感觉很好,有所感动或受到了启发,但是没有进入到你的知识体系里面去,回去以后也没有任何行动。这是个人学习的第一个阶段。
分水岭:进入学习领地
真正的学习始于打开心门,就像从一块石头,破碎为沙,不要有顽固的心智模式,愿意放下,放下自己固有的心智模式,放下一些成见,去接纳新的事物、信息和观点。这时候,你就会进入到学习的领地。这是一道“分水岭”,是一种质的转变,处在“石头”状态,是“非学习者”的状态;一旦打开,改变“石头”这种状态,从石头粉碎为沙,就进入到了学习的领地。
成人学习是一个知识建构的过程。就是说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例如你的一些经验和技能,当接收到新的知识或信息以后,这些新信息必须被嫁接、植入到你的原有知识体系之中,使你的知识体系得到增值、改变,这样你的知识体系就会被逐步建设和构建起来。这就是个人学习的知识建构过程。而其内在的机理,一般来讲就是OADI的循环:
- O—Observe,并不只是观察,而是广义的获取信息。打开心门之后,你会观察到更多的信息,看到你想要的很多信息。
- A—Assess,评估,接收到信息之后,你要对它进行解读、理解、赋予其意义。
- D—Design,你要做一个决定,在理解它的基础上,设计一下这个东西怎么用、对自己的价值和影响。
- I—Implement,即实施,你要去应用它,付诸行动。
所以,任何的学习都是打开心门以后,根据自己的需要,从各种途径和渠道,广泛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对其进行解读,赋予其意义,做出决策,再去行动;行动以后,再去观察行动的结果,验证这个东西管不管用,是不是有效。因此,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而这一循环(OADI)一方面连着行动,一方面连着个人的知识基础。所以学习本质上要求“知行合一”,正如“组织学习之父”阿吉里斯所倡导的“可行动的知识”,社会心理学家莱温也说过:没有什么比一套优秀的理论来得更为实际。在我看来,学习是行动和知识内在不可分割的连接。
我看过一项研究,指出新手和专家最大的学习差别就在于背景知识的差异,对于“外行”或“新手”来说,没有那么多知识基础,没办法去观察那些东西,也没办法去理解、解读它们;而专家已经具备了广泛而深厚的知识基础,如果他又处于学习状态,一下子就能看到不同的地方,并能对其进行赋义和解读,也能知道哪一些东西和另外一些东西的内在联系。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你的知识基础越多,学习能力就越强,当然前提是你没有固有的、僵化的心智模式。
当然,就像我和@付伟的轻描淡写中午吃饭时聊系统思考所提到的“一阴一阳之谓道”,一方面是知识基础越多,学习能力越强。但是另外一方面,知识基础越多,也越容易带来僵化的心智模式。所以这是一把“双刃剑”,有同时并存的可能。善于学习的人能保持开放的心态,会慢慢建立知识基础,进入到持续不断反思、探寻、主动学习的增强循环。相反,随着你所学的知识增多,有的人可能就会慢慢滋生自满情绪,又变得封闭,又形成了石头坚硬的壳,变得没办法再接受更多新的知识了。所以,开放或封闭是一道“分水岭”,保持前者让你在学习的领地里前行,陷入后者的束缚就又再回到石头的状态,成为“非学习者”。
那么,在学习的领地如何前进呢?根据我个人的体会,我认为大致分为三大阶段:
终身学习者第一阶段:沙
第一个阶段就是,对一般人来讲,属于新手,没有太多的知识基础,就相当于沙的状态。虽然有了一点碎片化的东西,但是还没有固化,形成一个系统化的结构。这时候,可能出现摇摆或困惑,今天听到这个专家讲这个东西,明天又去听另外一个人讲其他东西,就像沙子一样,被吹来吹去。这是新手或者初学者往往会遇到的状况。如果没有固定的兴趣,老是这样飘来飘去,就无法形成专业基础,这对个人的发展是不利的。因为现在企业人才发展主张形成“T”型人才,也就是说一方面你一定要形成自己专业能力、核心专长(“T”的一竖);另外一方面也要有一定的知识面或延展性(“T”的一横)。在我看来,学习者第一步要尽快地从沙这个阶段步入到土这个阶段,增厚自己在某个知识领域的积累,形成专长。
终身学习者第二阶段:土
土是什么?就是要结成不散也不板结的块,不散指的是不像沙,而是有一定的结构和关联,不板结指的是不封闭,而是有一定的增长空间。这是一个隐喻,说明要选择你所喜欢并有专长或擅长的领域,比如@付伟的轻描淡写对新的学习技术应用很感兴趣,就会从各个方面获取知识,慢慢就能结成土块,就意味着你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一般来说,怎么由沙结到土呢?要想从沙开始结成土壤,一个有效的方式就是要“固沙”,并播下“种子”,让它开始生长。举例来说,你看沙漠里那些植物,它们把沙固定下来,还把自己的根越扎越深,而这也是一个良性成长的循环。对于学习者来说,要找到自己的兴趣点,那就是你的“种子”,然后围绕这一点,汇集各方面的知识,就像悉心地给种子浇水,让它慢慢扎根、生长,这样就能逐渐把沙凝结成块,然后慢慢扩大,一块块的,不断延展,加宽、变厚。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慢慢扩展,最后就会形成森林的状态。
终身学习者第三阶段:林
一方面,森林有足够的土壤,它可以广泛地吸收各方面的知识。举个例子,当年我对组织学习也是一无所知,但是后来选定了组织学习这个方向,发觉特别有兴趣,之后就开始深入钻研,把种子种下去了,逐渐地让它生长,到毕业时完成了毕业论文,建立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之后持续地在这个领域耕耘,从各方面吸取知识,灌溉它,更重要的是应用它。知识的森林形成以后,本身有足够的土壤可以吸收各方面的知识。所以,经过这么多年的积累,在组织学习领域已进入到比较轻松自如的状态了,对于相关的东西,大概位于什么位置,在整个体系里是什么状况,都比较清楚。所以就能“摆布”它,合理地对待它。对于各种观点,如哪位专家说过什么话,在我来看,都是有背景的,要带着批判的精神去吸收,既不抗拒,也不盲从。
另一方面,变成森林以后,最大的特点是,它是一个生生不息的生态体系,这里面会有高的树木,可能是你的核心知识领域,或者成就;还有一些小草或灌木,这儿一丛,那儿一簇,生机盎然,在那里生长着。也许有的树木枯萎了或者到了年头(极限),但是另外一个地方又长出来了一棵新的乔木。它是一个自然演进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它本身是一个学以致用的过程,“学”是滋养这个生态的雨水和养分,“用”是维系这个生态自我循环、生生不息的机制,它不会自我封闭,不会抗拒、排挤,已经形成了一种持续学习、更新、成长的习惯。
一个人要想真正地成为终身学习者,就要进入到知识森林这样一种状态。既有自己核心的专长领域,又有足够宽广的知识面和延展性,还有一个学然后用、不断持续的循环体系。
文章版权信息
- 原文作者:邱昭良博客
- 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80e3f60101ermz.html
- 本文关键词:知识管理,终身学习者,阶段,石沙土林,知识体系,循环
- 版权声明:本文由做自己的CEO团队转发,所有版权归属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