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是自由的,但是实现梦想,度过幸福一生的人少之又少。因此,绝大部分没有那么幸运的人,要么伤心地长吁短叹,要么沉醉于悲伤中,要么草草地了结一生,要么笑着搪塞过去,要么将错就错走向犯罪,不论走哪条路都是前途渺茫。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
对于不喜欢的人,我的态度向来就是有多远躲多远,最好山长水远,永不相见。
但是,对阿瓷,我却不能也不愿这么做,因为一个缺爱的孩子,真是可怜!
中午三个人一起吃饭,阿瓷和嘉姐刚好坐对面。
一个是曾经的同学,一个是亲近的学姐,两个人刚好暑假在一起实习,来找嘉姐蹭午饭的我顺利晋升为了凑饭局掏腰包的款爷。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怎么说呢,离得越近便越能感受得到人和人之间的差距。阿瓷和嘉姐,两个人极其相似,都是非常细腻敏感的人,但因为自我意识的程度不同,产生了天差地别的结果。
我最喜欢粘着嘉姐,对阿瓷,如果有十分的必要一起,我也不会拒绝。
阿瓷吧!人如其名,心思细腻敏感到极点,但这种敏感又带了一点点的委屈求全的味道。她从不会反对别人的话,事事顺从,时时顺从。只要和她在一起,基本上是想干嘛就干嘛,自由度和一个人无异。
“这不是挺好的么?又有人陪,又能完全做主,多棒啊!”
但我想要的是一个知心知底知情知趣的朋友啊,而不是一个唯唯诺诺只知应和的跟班。况且,担负起支撑一个人世界的责任,这样的重担我自问还无力承担!
嘉姐就不一样了!她同样敏感且心思细腻,但不同的是极有主见。而这种个人的观点又完全不带强迫意味,有商有量,可进可退,在充分了解对方之后,总会以最细腻的心思猜出最合适的答案,再配合自己的要求,给出两相受益的方案。
就像这次吃饭点菜一般,我喜辣,且口味偏重,嘉姐同样喜辣,但口味轻,而据我所知的阿瓷,吃辣会嘴肿,也很少见她吃浓油赤酱的食物。但点菜时,嘉姐为了周全三个人的口味特意要点的几道粤菜被阿瓷诚惶诚恐的拒绝了。
”你们点你们的,我跟着吃就好了!“
”阿柒吃饭能叫我一起就很开心了,真的!不用管我,我吃什么都行!“
......
饭后嘉姐叮嘱我,不要太在意,阿瓷也是个可怜人,活得那样的小心翼翼,使劲浑身解数的去取悦他人,生怕一不小心就招了大家的讨厌,无非就是缺少爱罢了!
其实我是知道的,这世上的卑躬屈膝并非都是因为功利的目的,这种渴望情感上的关怀的自我委屈更难得到对等的回应。
说白了,讨好也罢,取悦也罢,这所有的行为不过是为了从外界获得赞赏与肯定,进而在这样刻意营造出的泡沫般飘摇的虚拟世界里证明自我的存在。
可理解归理解,并不代表我支持这种做法。
为了取悦他人而活得小心翼翼的伤害有多大?
就拿阿柒而言,从来不知道她的真正爱好是什么。
曾经二年级的时候和她最要好的朋友琬之喜欢的是漫画,所以阿柒的课桌里,床铺上,衣柜里堆满了漫画书,每次过节的时候爸妈送她的漫画书连封皮都没拆就送给琬之去看;
三年级时走的最近的男生小易最喜欢的歌手是张杰,那时候阿柒的墙面上全是张杰的画报,甚至一天三顿馒头咸菜坚持了半学期只为凑钱买一张张杰的演唱会门票,临放暑假前欢天喜地的把门票送给了小易;
后来听说她谈了恋爱,男生好像是个球鞋控,她一有时间就打工,自己三个月也舍不得买一件新衣服,但每个月都会送男朋友一双新球鞋。
她真的爱漫画?抑或者张杰的音乐是她的心头好?还是对球鞋有怎样的特殊情结进而痴迷于购买?
不是,都不是。
她只是害怕被人丢下,害怕被人不喜,所以绞尽脑汁费尽全力的去取悦别人,渴望在这样的不求回报的付出里身边的人能赐予她神圣的爱。
所以,宁愿疲惫不堪也要负重前行,宁愿丢失自我也不要被别人丢弃。
这样小心翼翼的活着,首先迷失了自己,其次拖累了生活,最差的莫过于如若所遇非良人抑或者被曲折的命运玩弄于股掌而造成的心灵的创伤。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里松子一辈子都在追求爱,渴求温暖与关怀,”一个人是地狱,两个人也是地狱,两个人总比一个人孤孤单单的好。”“就算被打也比孤独一人好。“可一次次的意外仿佛命运的捉弄。
她义无反顾地投入每一场爱情,拼命过好生活,但结局都是狗血淋头:
先是作家自杀;
和作家的竞争对手偷情,被其妻发现而分手;
做舞女,终于成了头牌,但舞池不久就被时代淘汰;
离家出走,回家时爸爸已经去世,翻看他的日记才发现爸爸每天都在担忧她;
被小白脸辜负,杀了他,因而坐牢;
本来遇上憨厚的理发师,但出狱后发现她已经有了妻儿;
在监狱里相识的女伴,出狱后生活美满,松子却孤身一人;
和当年害她丢掉工作的学生同居,为了被爱,下地狱也愿意。
她总是阴差阳错地受到伤害,总是为别人付出,总是被侮辱与被损害,梦想没有一个能实现。
为什么会这样?她为什么宁愿自我伤害还要讨好他人,宁愿放弃自尊像一条哈巴狗一样摇尾乞怜还要两个人?
因为,她极度的缺少爱啊!
松子一直怨恨病怏怏的妹妹,因为正是她,夺走了父亲的全部关注,当松子满怀期待的看着父亲拿着一个礼物回来,欢天喜地的迎接上去时,却只配帮父亲提手提包,而礼物是只有病弱的妹妹才配享有的幸福。
生病的妹妹轻而易举地获得的同情与关爱,松子却要一次又一次的扮鬼脸才能偶然的得到,甚至到后来一遇到紧张情况便嘴眼抽搐成鬼脸的模样。
童年里的父爱的缺失的确是不幸至极,让人扼腕的,但成年后急于弥补的盲目的追求导致的自我的迷失才是真正的悲剧。
因为缺乏爱,所以执着的在外界寻找温暖。而那样近乎病态的寻找,反而加剧了悲剧的产生。
难道爱一定要在外界才能获取么?不,内心同样是爱的源泉。
这缺失的爱也许并不需要从外界来获得,自身的内源力量就能够提供。如此一来,阿瓷也好,松子也好,她们根本不必再卑微的讨好、取悦旁人,也完全不用活得那么小心翼翼、身心疲惫只求外界施舍给她们一丁点的爱,只要一颗强大的丰盈的内心就足够了!
这世间阴阳调和,对父母的尊爱,对伴侣的情爱,对子女的疼爱,对朋友的关爱,对万物的慈爱,对生命的珍爱以及对自身的宠爱,所有的这些爱,汇聚到一起,形成人苦苦追求的大爱。而这些名目繁多的爱里,有从外界获取的,更多的是自身产生的。
那么我们的内心如何才能产生源源不断的足以支撑我们保持自我的爱呢?
康德说“能充实心灵的东西,乃是闪烁着星星的苍穹,以及我内心的道德。”内心的道德即万事万物的标尺,当内心对是非有了完全属于自我的一套评判标准时,那么对外界的依赖性就会大大的降低,进而产生了自我的独立,这是从小心翼翼生活中脱离出来的第一步。
这仅仅是让我们能够正常生活,而要获得能够催发身体产生爱的要素——快乐,还需要像罗曼罗兰所言的“所谓内心的快乐,是一个人过着健全的、正常的、和谐的生活所感到的快乐。”把正常的生活过健全过和谐。如何健全,又当怎样和谐?
塞蒙兹说“勤勉能使我们保持身体健康,头脑清醒,内心完美,钱包丰富。”我想,人一旦拥有了勤勉,那么诸如希望、幸福等美好的词语将在不远的将来一并拥有。而通过勤勉而获得的这四样法宝足以使我们获得源源不断的快乐,而快乐会催发强大的爱。
所以,到底应该怎样呢?
最好的办法便是有泾渭分明的道德作底,有兢兢业业的勤勉生产快乐,再由快乐萌发爱,而爱,让我们保持真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