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别是人生的常态。长大的过程,就是与童年渐行渐远,每一步走向未来都是与过去告别。一代人的成长,求学,离开故乡,在另一片新的土地生活、生存、重新开始,再后走上工作岗位步入婚姻殿堂,养育儿女,像自己与父母告别那样再与儿女告别。
自古留下来的离别的文章甚多。有余光中《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还有朱自清的《背影》: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望回走了。
龙应台的《目送》:儿子十六岁时,到了美国当交换生。稚子远离时,在机场送行,她目送儿子进海关,背影消失,一直没有回头。她忆起自己去教书时,父亲目送自己。多年后,她的老父亲在医院度过了最后时光,轮椅上苍老的他,被护士推回房,父亲背影那样萧瑟。逝去的父亲,即将老去的自己,和大好青春的儿子,从老到小,由生命的起点到终点,都在目送中一点点远走。
在所有的离别中,和亲人的告别最为动情。想到年少时可以把你顶在头顶的父亲,也有一天头发花白身体佝偻,人老去时,最为觉得时间残酷。这一生我们都在不断的认识很多人,又不断的和很多人分别。每个时期,都和成批的人分别,没有异样,但是父母家人不同,血浓于水的亲情是只有死别没有生离的。
高中的时候第一次住校。十五岁,第一次离开家里,妈妈每周都来看我,印象最深的爸爸,有一次宿管给我说,这么多年看了这么多看孩子的家长,你爸爸是第一个给女儿洗衣服的。第二次是期末考结束,爸爸顺路来看我,当时带了一个热腾腾烤红薯,揣在兜里,不知道等了多久才见到我,而拿给我的时候还是热气腾腾。父亲节,我给爸爸说节日快乐我爱爸爸,爸爸说这个世界上最爱你的男人是爸爸。我不是羞于表达父女之情的人,相反,我庆幸和父亲没有有所顾忌和羞涩。
在人生的每一个重大决定,父亲只有建议没有干预。从事的工作,选择的人生。社会上多数是男性追求异性,为何结婚后多数父亲却不善于表达对子女的感情。常言道父爱如山,沉稳静谧,山巍峨不移,像父亲,但是父亲也有老去的一天,离家时你与他告别,长大后一次又一次的与他告别。
寡言是多数父亲的代言词。可是表达是每个人情感发泄的出口。离别是人生的常态,多么希望和最亲近的人不要有离别的常态。何以为家?家就是心安,家就是所得。
不重要的人再见吧,我有更重要的离别要好好筹备,可能需要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