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部分
摘抄语句:教育的核心任务是激发学习的意愿和能力,真正的人类社会应该是学习型社会。
个人感想:人的一生很长,不管是在校学习还是工作,甚至是退休生涯,都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何应对挑战,解决问题。对个人能力,思维方式,知识储备都有持续的要求。教育如果只是发生在学生时代,会极大地局限人生的可能性。
当然现在各类专业的培训机构可以满足人们想要学习各类技能,知识的需要。但是如果所有的习得都来自于他人的指导,可能会有2个主要的问题:1 成本问题。通常外部的培训机构都价格不菲 2 个性化问题。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对知识的接受偏好,能够用于学习的时间都各不相同。通过书籍学习,是相对成本最低的,范围最广的,最个性化的学习渠道。
摘抄语句:每年孩子们有900小时待在学校,7800小时在校外。是哪个“老师”对孩子的影响更大呢?在哪里有更多的时间做出改变呢?
个人感想:无论是十万小时定律还是刻意练习,所有的学习都需要持续而长久的努力。学习并不只是在校内完成功课,也不是奔波于各个培训班。一个爱阅读的学习型家庭,可能更能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培养学习的习惯。教育不应该是昂贵的,阅读从某种程度上讲促进了教育公平。
第一章 为什么要大声阅读
摘抄语句:读书给孩子听就像跟孩子谈话,同样是为了:安慰孩子,带来欢笑,拉近彼此的距离,向孩子说明或解释问题,引发孩子的好奇心,激励孩子。
个人感想:朗读的好处除了积累词汇,扩大背景知识,对促进亲子关系也大有好处。很多过来人感叹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孩子突然什么都不愿跟大人说, 再也没有儿时的亲近感了。亲子关系不就是建立在不带任何说教的情感交流和思想交流中吗?朗读提供了高品质亲子交流的机会。
摘抄语句:欧尼尔将每天的最后10分钟安排为默读时间,将近400名学生与教职员都要在这段时间进行休闲阅读。一年之内,批评者成为支持者。学校在放学时非常安静。学生甚至在放学出门等公交时还在看默读时间读的书。
个人感想:只是每天10分钟的阅读,就带来了巨大的改变。现代社会每个人都充满了压力,各种忙忙忙,时间成了稀缺物品。然而再忙再累,只是抽出10分钟,日积月累就能带来质变。从这个角度讲,家长没有任何借口不坚持给孩子朗读,用来朗读的时间价值远远高于其他活动。
第二章 何时开始(结束)朗读?
想推荐的观点一:儿童应该顺其自然地靠自己掌握阅读的技巧,并非时每天在固定的时间学字母,发音和音节。
赞同原因;欲速则不达。在课外时间过于强调读音认字,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压力。小孩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能够接受,学到的内容更多,也更能持续下去。坐在父母身边,听父母讲故事,就是自然掌握阅读技巧的过程。
想推荐的观点二:听力的理解有助于阅读理解的进步,阅读对语法,写作,拼写能力的提高都有帮助。
赞同原因:写作,语法和拼写从某种程度上讲都是从模仿中学习,模仿的来源越丰富,积累的词汇,句型和写作题材就越多。人总是不停在输入和输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输入的量不够,输出的质量无法发生质变。
想推荐的观点三:为孩子朗读,多早开始都可以。
赞同原因:没有什么比你在讲,她在听,你们有同样的感受更加幸福的了。幸运的是我们一直有给孩子读故事的习惯。从幼儿园时候的贝贝熊系列,神奇的校车,巴巴爸爸系列等。到疫情期间的哈利波特和金庸武侠。一天天,孩子也在为故事里的人物感到或喜或悲,她能理解哈利波特的勇敢,向往霍格沃茨的神秘,赞叹黄蓉的聪明,对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句话若有所思。孩子就像一张白纸,阅读从某种程度上在慢慢的塑造她。
第三章 朗读的不同阶段
观点一:绘本到小说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
孩子的理解能力比识字进化得快很多。我是在中学期间才开始看哈利波特,觉得乐趣多多。今年年初给孩子讲这套长篇小说,开始担心她听不太懂。没想到这么顺着讲下去,她不仅知道每一部在讲什么,还记住了各种复杂的主角配角名字。寒假期间孩子甚至发明了一个游戏,她只提示一点信息,让大人猜猜她心里想的是哪个角色。这个游戏孩子玩得乐此不疲。
完全没有必要因为害怕孩子不懂还一直停留在绘本阶段。
观点二:选择长篇小说时,要考虑到小说比绘本更有可能涉及敏感的话题。
我个人觉得,应该优先选择儿童文学。所以涵涵爸爸一开始讲金庸我是有点忐忑的,太多儿女情长,求而不得,不一定适合小孩。到目前为止娃听了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这两部相对来讲历史的框架比较大,倒还可以接受。
小时候由于父亲从事文字类工作,家里常年订阅少年文艺,微型小说选刊,小说月报,读者类的杂志。小时候是一通乱看,现在想想还是觉得书籍针对的受众不太一样,为孩子朗读需要更加留心,筛选。国内外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比比皆是,在趣味性方面可能更加贴合这个年龄段孩子的想法。
观点三:用时间来检测朗读的效果
朗读不一定能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需要时间慢慢积累变化。热爱阅读的人是幸福的,无论何时何地,总能挑一本好书,沉浸在精神世界里自在遨游。
第四章 朗读要领与朗读禁忌
(1)重要的要领:
朗读要有始有终。一旦开始读一本书,你就有责任把它读完--除非发现它是一本坏书。别指望孩子在章节指尖等了三四天,还能维持兴趣。
每天安排一段时间让孩子自己阅读(即使只是翻翻书,看看图画也可以)。如果阅读的动力不能转化为实践,所有朗读的苦心都会付诸流水。
以身作则。除了朗读时间外,要让孩子亲眼看到你为了休闲而阅读,与孩子分享你的阅读热情。如果你正在阅读一本电子书,一定要让你的孩子知道你是在读书,而不是查收电子邮件或者浏览网页。
(2)重要的禁忌:
如果没有足够时间做好这件事,不要开始朗读。读一两页就停下来,非但无法刺激孩子的阅读兴趣,反而会扼杀阅读兴趣。
朗读时,不要被孩子,尤其是小小孩的提问吓倒了。如果这个问题不是为了顾左右而言他或拖延睡觉时间,请耐心回答。朗读没有时间限制,但孩子好问的天性有时间限制,机会稍纵即逝。请以耐心的回答来滋养孩子的好奇心--接下来再朗读。
不要把量和质搞混。每天专注而热情地朗读10分钟,在孩子脑海中留下的印象,超过孩子独自看电视两小时。
第五章 持续默读:朗读的最佳拍档
(1)SSR在家中进行要注意什么?想全家一起制定一个SSR计划吗?
注意点:千万别光叫孩子去看15分钟的书,而自己却在一旁看电视。
想的,孩子放学回家,时常会自己拿起贝贝熊系列或巴巴爸爸的故事翻看。目前还未形成每日固定的SSR时间,更多的还是朗读。常常在周六安排去一次书城或者图书馆,孩子很喜欢这种方式,时而自己翻看,时而让家长讲书。计划继续坚持下去。
(2)规定孩子读书,最后会不会让他们兴趣全无?
不要求,也就不会有所得。阅读的乐趣是从长期的活动中自己发现的,没有长期的活动,无从发现乐趣。很多时候给孩子一个做一件事的理由,只要她并不是非常排斥这件事,最终总能找到乐趣。心流体验会在不经意的时候到来。这有点像学钢琴,开始确实有点枯燥费劲,但沉浸进去还是会有乐趣。而且就算不规定孩子读书,时间也悄悄溜走了。
第六章 家庭,学校和图书馆的阅读环境
**如何建立一个好的家庭图书馆?
(1)家庭图书馆的书籍最好随时随地方便取阅。
(2)家庭图书馆的书籍是孩子喜欢看的。
(3)和孩子定期去书店选书看书,家长有意识的搜集看到的听到的好口碑的少儿读物清单,充实家庭图书馆。
(4)建立家庭读书氛围,家庭图书馆不仅是孩子的也是大人的。
**班级图书馆建设方面的一点想法:
(1)图书馆的书籍来源:
如果有小一学生阅读推荐清单的话,每个家庭可以选择清单中的一本书采购给孩子阅读,读完后放到班级图书馆中,同学们互相借阅着看。
家长们有值得推荐的书籍,也可以带到班级图书馆去,让更多的小朋友们读到。
(2)书籍阅读后的交流:
人气高的书籍可以组织小型的讨论会,听听孩子们对这本书的看法。
第七章 数字化学习的利与弊
由于资料及渠道的丰富性和便捷性,使得数字化学习场景无处不在。时至今日,很少有人能够脱离数字化学习渠道,完全线下学习了。数字化学习的优点非常明显,从阅读来讲,长篇小说如果是拿纸质书给孩子阅读,拿起来重量就不轻,出门旅游带上这类书也是累赘。现在只要随身带上kindle,重量不是问题。
数字化学习的缺点也相对突出。持续不断的上网会消弱思考力和创造力;我们在信息爆炸的年代,拿出手机,形形色色的app,公众号里的文章都在分秒必争的传递着信息。大脑每时每刻都被塞满,不留一点空隙,无法深入思考。只是刷刷手机,所有的业余时间都被占满,留给深度思考的时间少之又少。
在线阅读会妨碍理解;对比阅读纸质书和电子书,非常明显的一个感觉就是拿到纸质书,常常在手中翻来翻去。看到后面翻翻前面,印象是连贯的。电子书只要不是紧凑的阅读下去,常常给人断掉的感觉。读到中间仿佛上了一座小岛,周围哪里都不搭。
目前在家庭学习方面,除了一些长篇小说会用电子阅读器朗读给孩子听之外,其它电子产品严格限制使用时间,在线课程也基本没怎么上。
第八章 一个好动孩子通往阅读的道路
接近2周的打卡要告一段路了,从毕业以来,很久没有这么认真的看书写读后感了。每天忙碌的工作回家,给孩子读读书,自己读读书,写写感受,偶尔会弄到比较晚,但收获良多。
从小到大,我都是一个自然而然的阅读者。家里能见之处全是书,一个十八线县城的双职工家庭,爸爸妈妈都要忙工作,没有太多别的娱乐方式,书是我最长久的朋友。厕所的阅读时间让我会心一笑,很多长长短短的杂志都是在厕所读完的。即使是在分秒必争的高中,父母也从来不限制我看课外书。很多年后回奶奶家,叔叔总对我自己搬个小凳坐在门口看书印象深刻,隐约记得高二的周末还在看二月河的康熙大帝系列,觉得比电视好看太多了。
因此我太能感受阅读的好处。从小到大语文和英语学习一直毫不费力,却总是高分。高中曾经一度想大学学文,因为太多乐趣在书中,想永远沉浸进去。但只敢想想而已,甚至很认真的考虑过如果从事文学创作,到底能不能养活自己。可能看得多了,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自然而然就会得到加强,对语言的敏感度也被激发,反过来对学业带来正面影响;也明白了很多问题可以从书中找到答案。
心里一直有对阅读重要性的模糊认知,却并不知道要怎么做才能让孩子也能有这样的体验。《朗读手册》充当了指引人的角色,告诉我们怎么培养孩子对阅读的兴趣,帮助他们成为终身阅读者。这本书中的章节给了我太多共鸣,多读书,读好书确实会提升个人的阅读品味。因为有了更好的阅读体验,太过粗制滥造的书籍实在无法接受。阅读品味提升后,更愿意花时间在好书上,就仿佛结交了良师益友。
生活熙熙攘攘,现代社会要求绝对理性,感性和情绪好像都是拖累效率的东西,不值一提。然而本书最后一段话让我颇有感触:“人们也许会忘记你说过什么,也许会忘记你做过什么,但是人们不会忘记你带给他们的感受。正是父母的养育,老师的教诲和伟大的阅读带给我们的感受,改变着我们的人生”。
从阅读开始,跟孩子一起感受人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