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老两口又迷上了嵩山,动不动就往嵩山跑,这不太室山该去的景点差不多都去了个遍,接下来该转战少室山了,而少室山首当其冲的当然是少林寺莫属。
想想第一次去少林寺已是三十年前的事儿了,记得那是去登封出差时顺便去的少林寺。
现在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大部分已模糊,只有这几个地方给我留下的印象直今难忘:
一是写有“少林寺”三个字的山门。那时没怎么看到过古建筑,觉得这个山门很像电视剧《西游记》里孙悟空变出来的寺庙。
二是墙壁上的二十四孝图。虽说从小就听说过二十四孝,但是绘成图后有些孝让人看着不适。
三是寺院内几棵高大的古银杏树。这是我第一次看见银杏树,知道了银杏树还有雌雄之分。
四是梅花桩。那一根根一人多高、又圆又直又光滑的木桩,立成梅花一样的图案,武僧们可以站在上面练功。我当时还饶有兴趣地站在桩上比划着拍了张照片。
五是练功房里地板上的坑坑。练功房里提醒游客止步的长铁练后面的青石地板上,有许多巴掌大的坑坑,说是武僧们长年累月在此练功留下的。当时看了心里特震撼。
六是达摩面壁影石。据说达摩祖师在少林寺面壁九年,其坐像映入石中,石头中隐约有达摩影像。
打这以后的几年,关于少林寺的负面新闻不断,既便是后来当地对少林寺进行了整治,我也没再去过。
时间真是不经过啊!掐指一算,可都过去三十年了。
5月28日这天一大早,在驱车上路的途中我还在想,三十年后故地重游,该会发出怎样的感叹呢?
我们跟着导航到达少林寺停车场后,一下车我就傻眼了,这里已今非昔比,看不到往日的一点痕迹,于我一切都是陌生、新鲜的。
这天天气多云,微风,气温不到三十度,非常适合登山,在来的路上老伴儿就说他想爬山,主要是走景区步道,没有难度。
其实我也有点想爬山,坐在景区通勤车上时我还在犹豫不决。
通勤车有两个站点,第一个是少林寺,第二个是塔林。我还不曾看过塔林,干脆先看看塔林再说吧。
于是,老两口在塔林下车后分道扬镳,他去找登山路口,我则直奔塔林。
来少林寺这边参观的绝大部分都是外地旅游团,像我这样的散客很少。我们坐的这趟通勤车上就是一个操着南方口音的旅行团,我和他们一起下车去塔林,本想听一听跟团导游的讲解,谁知人家个个都戴着耳麦,想蹭听,没门儿。
我只好自己看解说牌,只能对塔林有个笼统了解,至于塔林里边哪座塔有什么故事,就不得而知了。
看过塔林跟着人群沿着林荫路往东走,走大概一公里就到了少林寺。
少林寺的山门还是印象中的样子,只是门前的石狮子和门东西两侧的石坊,没什么印象了,据说它们均为明代刻制和建造。
少林寺举世闻名,游客常年爆满,此时才刚刚8点钟,游客已乌泱乌泱的了。
少林武术誉满天下,不少游客摆出武术招式在山门前拍照,可见人们对少林武术的喜爱和崇拜。
穿过山门进入寺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几棵古银杏树,三十多年了,它们更加粗壮高大,枝繁叶茂,巨大的树冠使寺院空间似乎比之前小了些。中轴线上的步步莲花,充满佛意,人走在上面不由得心生欢喜。
中轴线两边石碑林立,我相信每品石碑都有故事,只是没有解说牌不能了解,我只认出其中一品石碑的落款是金庸。
沿中轴线前行,穿过“天下第一祖庭”,就是大雄宝殿,这是少林寺的中心建筑,是寺僧进行法事活动的主要场所。殿内供奉的除了佛祖、罗汉和观世音外,还有达摩祖师和少林棍术创始人紧那罗王,殿中间大红柱子下还有麒麟雕像。这些都是少林寺大雄宝殿和其它寺院的大雄宝殿不同之处。
大雄宝殿东南钟楼前立有《李世民碑》,它刻立于唐玄宗开元十六年,碑文正面表彰了少林寺僧助唐平定王世充的战功,背面刻的是少林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
过大雄宝殿是藏经阁,这里是寺僧说法的场所。藏经阁月台下有一口大铁锅,是明万历年铸造的,据说是当时少林寺僧用来炒菜的小锅。
我正好奇地手抚铁锅看呢,只听不远处传来念经声,寻声望去,只见一位志愿者模样的年轻人,正面向大树坐着,一边双臀背后练功,一边口中念念有词,神情专注,来来往往的人群对他没有丝毫影响。
过藏经阁继续前行,就是方丈室,这是少林寺方丈起居理事的地方,当年乾隆游历嵩山时曾在此住宿。
方丈室东侧的钟为元代铸造,此钟是报警钟,只有在紧急情况下才能使用。
方丈室东偏房前有两棵抱在一起的树,蹭听了导游的只言片语,大概是说那棵缠绕的树是R本人种的,像是抱咱们粗腿一样。
方丈室前有达摩祖师和紧那罗王雕像,雕像栩栩如生,尤其是紧那罗王那尊,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过方丈室便是立雪亭,原名达摩亭,殿内供奉的是达摩祖师坐像。殿内悬挂着乾隆御题的“雪印心珠”四个大字。
为纪念二祖慧可在达摩亭立雪断臂求法,人们改称达摩亭为立雪亭。
除了以上建筑外,寺内还有文殊殿、地藏殿、观音殿等等,但是一圈转下来没寻见曾经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那几处景观,使我不能睹物追忆三十年前的情景,心中有些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