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爱的诗,活在人间就有这等趣味。
《周南·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芣苢音芣(fú)苢(yǐ),是一种野菜。
《芣苢》全诗动词变化灵活,采、有、掇、捋、袺、襭,欢快而次第上扬。诗文说,采呀采野菜,指甲掐,用手捧,越采越快掇起来,大把大把捋起来,兜起上衣装野菜、别起裙摆装野菜。
清人方玉润于《诗经原始》评价说,「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
每每念此诗,在家中东捡西捡,散落地板不知何时被啃下的手指甲、昨晚的袜子、即时生产搓揉成球的纸巾,未尝不是变相的农家乐。难免我时而唠叨那个邋遢的,但只是当作小曲,伴随着生活瘙痒的乐趣。
还有出门旅游也最爱念《芣苢》。我旅游最喜欢逛当地菜场、吃苍蝇馆子、走走小区街道,看摊贩和楼房,这些在地土著透露大量信息,关于一地的气候、物产、人文、经济、生活风格。我仿佛化身那原野的农家女,精熟于地区特色,深知其中精华,能用免费的方式采到最味美的野菜。
《毛诗》说《芣苢》是赞「后妃之美也。和平则妇人乐而有子矣」。《韩诗》说:「芣苢,伤夫有恶疾也。」这两种理解是从中医角度解读,芣苢一说是车前草,具有利尿功能,进一步延伸,当代作家曲黎敏说可以「治男人的人道不通」,所以与妇人有子和夫有恶疾有关。
又有江西地方人士以其方言发音说 fú yǐ 指鼠麴草。中国各地遍至浙江、云南,皆有以鼠麴草作菜的传统,清明前后采摘嫩芽混合米粉制成清明粿,又叫青团,类似食物还有青糍粑或台湾的草籽粿。
将芣苢理解作春天开在原野上的食用植物,是更得诗词趣味的。清代学者郝懿行在《尔雅义疏》说:「野人亦煮啖之」。说的是清代当时乡野的穷人,有以芣苢为食物的。
穷人食野菜,却十分欢快,好比《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先民于艰难中仍见风和日丽的欢快,其中知足常乐、简朴安康的精神,怕是我们后世读书人都做不好的修养。
采菜原野上,自有感谢上苍厚惠的意味。《芣苢》一诗又见乐趣、又见境界,实在值得反复吟诵。
2021-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