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够联想到的认知层次模型中的内容:
道:
1.第一性原理、基石假设、三观体系 (信念)1%
2.学科体系(心理学、教练技术)
3.关键概念 (假设、决策)
4.重要理论
5.思维模型 (RSQC PORT 价值思维)
术:
1.方法论、效应,体制、机制、体系 (准备法考的方法论,工作中谈论的体制机制、知识体系)
2.步骤、流程、方法、技术 (我想要萃取工作流程、备考记忆方法、做题方法、思考方法、备考步骤)
3.经验:(工作经验的积累,简单的罗列;开车的经验;对车距的判断)
器:
1.工具、软件、硬件 (时间记录软件、石墨协作文档)
2.清单、模型、素材、说明书 (年目标活动中的线下组织者清单,产品说明书)
用:
1.行业、场景
2.案例、故事、感受 (某道题该怎么做)
绝大多数人都被卡在了「方法」和「方法论」的层次之间了。如果你拥有一个属自己的方法论,基本上一生都可以衣食无忧了。发明一个方法论的时间大约只需要1-3个月。
平时,我都在关注四个层次中哪个维度呢?考虑的都是哪个要素?
平时,自己总在关注于四个维度中最低层次:用的层面。比如,如何得到领导欣赏?
越是走到认知层次模型的顶端,越是容易获得快速的价值发展。
三点收获:
1.认知层次模型的作用是帮助提高学习效率,以多维度去思考问题谨防傲慢。
2.思考方式:模型化思考,通过模型中一个元素点的启发,启动整个模型。
3.收获了一个学习方法,如何学习大概念:问自己,现在出现的信息,指向了CLM的哪个层次、那个元素?记录这些要素,存放到一个文件夹中;等待足够多的认知元素在脑海中酝酿出全局性的打通感。
4.认知提升的方式:「认知层次模型」来架构
感想:
自己也曾有过看到什么讯息,知道这个讯息和我要的什么相关,想要收集下来却只能放入收藏夹里去,没有给自己形成一个什么概念的大框架,然后相应的放到某层次中去。老师的方法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思考结构,让自己去思考正在哪一层面努力。跟了永澄老师这么久,都没有出现过打通感……想来是自己没有整理大框架、结构并持续输入。
思考到这,我突然发现这个模型特别神奇。我能想象到的所有关键词,都可以用认知层次模型来架构,比如婚恋、本职工作、社交关系……每一个关键词上升到道的层面都是原则,在术的层面又有很多技巧和方法,在器上又可以调用工具,落到实例层就可以解决很多问题。还有一个重要的提醒是,对于别人说的观点,不要排斥并判断是对还是错,先找到该观点是位于那个层次,比如爸妈的话有时候是位于「用」这个层面的,我的观点和他们不同可能位于上面的层次,但这并不代表我们的观点都是错的,而是需要去整合,兼容并包。再比如和朋友之间的观点不同,也不需要对错之分,只不过我们思考的层次不一样,每一层次的认知都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