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崔崔陶子
一个朋友在心理课上听到,家庭中夫妻关系要优先于亲子关系,她听着挺有道理的,回到家看见孩子正玩玩具,就过去说:宝宝,你知道吗?我更爱你爸爸。结果孩子说了一句话,她特别难过。孩子说:妈妈,我以为你是同样地爱我和爸爸。
我切身体会过这个孩子的感受。从小到大,出差回家的爸爸,和妈妈说的话多于我,给妈妈买回来的礼物多于我,就连打扑克牌,爸爸对妈妈的注意力也多于我。每当这时,虽然身为独女,那份委屈以及随之而来的轻贱感就挥之不去。
很多教育理论都在说,夫妻关系是第一位的。如果按照这个理论,我成长在夫妻关系第一位的家庭,就和活在理想国一样美,为何却感觉到委屈和轻贱呢?
孩子的安全感来自父母给予的无差别的爱
在孩童时期,孩子的存在感和价值感来自父母。如果他得到的爱总是不如父母多,长期下去就会质疑自身的存在感和价值感。
他会破坏父母之间的关系,在抢夺中要爱。他也会去讨好,想要加入父母的联盟,来得到同样的爱。
无论哪种,这种爱都深深打上了不安全感的烙印,影响着小小孩的一生。
真正的家庭关系是亲密关系和亲子关系处于同样地位
事实上,家庭里有爸妈和孩子三口人。如果说二人世界里夫妻只需要满足亲密关系就可以了,伴随着孩子出生那一刻,家庭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成为了三口之家。
三个人的关系就像一个三角形,如果三人之中夫妻和孩子处于同样的关系,类似等边三角形,就构建出最稳定的家庭结构(家里有两个孩子的类似)。这种家庭结构一直持续到孩子独立出去,恢复到二人关系。
在这种关系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也因为得到了无差别的爱,因而更富有安全感和自信。
“夫妻关系第一”的说法虽然针对的是把孩子放在首位的家庭。但是,如果只是简单换位,重亲密关系而轻亲子关系,表面上强调了序位,事实上却让家成为孩子低价值感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