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吃饭,听到朋友在发领导的脾气,他的上司每次都在马上要下班的那几分钟出现,给他交代任务,他只要一看到上司那张脸,心中就不禁一万只草泥马奔腾而过。另外一个在售后服务部门的朋友也在说,每天都会有出现那么几个难缠的客户,看到他们振振有辞的样子,真的快要抑制不住自己内心的洪荒之力,想将他们一脚踢出门去。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生活中,生气父母的各种过分要求,各种精神打击。恼怒孩子的不听话,砸坏了刚铺设的地板。
到底是为什么呢?我们会这么愤怒,产生这么大的负面情绪?是因为他们做的太过分了?还是我们的哪些需求没有满足?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愤怒,愤怒通常形容因极度不满而情绪激动。我们用愤怒来表达自己的不满,这个习惯可以追溯到婴儿期,每当父母没有满足自己的需求的时候,婴儿用哭闹来表达自己的不满,这些需求包括饿了,尿床了,想有人陪着玩了等等。等我们长大了,我们依然保留着这种习惯。
再谈需求,在成年之后,我们的需求变得更加多种多样,我们想要上司对自己青睐有加,我们想获得同事的认可,我们想要爱人知冷知热,我们想让孩子听自己的话,每当我们的需求没有被满足的时候,我们会愤怒,也会产生各种各样其他的负面情绪,比如失落、焦虑等。
这里大家应该能够认识到,我们产生各种负面情绪,是因为外界条件与我们的需求不一致。如果用心理学的ABC方法,我们可以理解的更加清晰。
ABC理论是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于60年代创立的一种心理治疗体系.A代表诱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s),B代表信念(Beliefs)是指人对A的信念、认知、评价或看法,C代表结果即症状(Consequences)。艾利斯认为并非诱发事件A直接引起症状C,A与C之间还有中介因素在起作用,这个中介因素是人对A的信念、认知、评价或看法,即是信念B,
举个例子,都是无条件加班,有的人非常愤怒,因为原本他答应了陪女友去看电影;有的却无所谓,因为本来也没有安排,在办公室还可蹭网;有的暗自庆幸,今晚可以有借口了,下班后可以顺道去夜场玩。一样的事实,只是对于这件事的认知不同,就得到了不同的结果。再比如,都是考试得了60分,有的人喜笑颜开,因为他从来就没及格过;有的人垂头丧气,因为他父母答应他,考试65分,就奖励他一部新手机;甚至有的人嚎啕大哭,因为他平时都考90分。这样大家可以理解,不光是外界事件决定了你的情绪,你的信念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我们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的,很少有人客观的来看待这些事。我们把自己的预期建立在一个自己假设的基础上,却没有建立在真实的事实上。
你的上司是一个除了名的加班狂,如果你认清了这个事实,一个礼拜你能正常下班两次,你就应该谢主隆恩了,而不是一个星期抱怨六天。
你的父母是没有经过心理学训练,从小为生活忙碌,他们的父母也没有为他们树立一个做21世纪父母的榜样,你却希望他们每次跟你说话都会顾忌到你的情绪,用让你最舒服的方式跟你沟通。按照概率来说,他们只能偶尔说出特别让你高兴的话,这才是事实。
你的孩子本身正处于最活泼好动的时候,你进家门的时候,如果觉得家里应该整整齐齐,一尘不染,只能说明你的预期有问题。按照概率来讲,如果家里没有打碎什么,你就应该觉得庆幸才对。
是不是感觉,如果调整了预期,你就有可能更好的控制你的情绪了呢?进一步,当你把你的预期建立在规律和概率上的时候,你就获得了观察世界的客观之眼。
用客观之眼,用规律和概率来看待这个世界的话,你会获得更多的体悟。
你的时间账户大概或多或少只有30000天;你的一生几乎肯定要病几回;你很难跟你的第一任女友走到最后;你初次做销售,肯定要吃很多次闭门羹;根据公司不同,你每年都要无偿加班一些天;你如果创业,则需要很多的前期铺垫。
除了负面的事情,意外的惊喜也会一定出现在你的生活中,你可能会在意外的时候,碰到提携你的贵人;你可能会因为无意间的行为,获得意外的钱财。你也可能会因为意外的一次旅行,收获你的爱情。
当你意识到很多事情的出现是规律、是统计概率。这些是一定要发生的事情,你就能坦然面对很多事情了。这些事会不随你的心意,它确定的发生你的人生路上,你能做的就是,调整你的预期,做好迎接的准备。活在真实的世界里,坦然面对当下和未知。
稻盛和夫说,活着就要感恩。如果你能活在真实的世界里,那就需要感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