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写作还会有框架,有思考,现在的写作似乎变成了很随意的,想到哪里写到哪里。
最终的结果就是没重点,没逻辑。
而能写出受大众欢迎的内容,一定是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出众的结果。
原因就是没意识到写作中的刚需:
你写这个东西对别人有没有用呢。
退一步,如果自己看着自己的文章都没有什么用,对别人想必就是浪费时间了。
普通人并不是因为起步时普通,而是因为他们永远普通地活着,才成了所谓的普通人。
写作是为数不多的,可以把我们的时间成倍地售出的方式,仅此一个原因就够了。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1.在阅读的时候,你有分析作者思路的习惯吗?作者是如何一步一步思考到结论的呢?
在阅读的时候,很少分析作者的思路,而内心深处知道这是好的学习方法或写作技巧,没有体会到它的福利,所以难以行动。
逻辑和分析能力需要提升。既然笑来专栏是每天必学的,不妨从分析专栏开始。
2. 在阅读的时候,你有认真对比自己与作者思路差异的习惯吗?找到差异之后,你应该做些什么?
人在阅读的时候,往往是求同存异。遇到跟自己思考类似的,会觉得“我竟然跟他想的是一样的”;然而遇到不一样的思考,很少会进行对比与自我反馈。
在写作与思考方面,同时需要工匠精神。
3. 如果写作的根源是思考,那么,为了提高思考质量,你必须要做的事情都有哪些?
比如六顶思考帽等书籍,都是促使人的思考的,但是整个过程总觉得很单调,不如行动的思想就冒出来了。
确实如专栏中所说的那样,
5% 的人在思考;
10% 的人认为自己在思考;
85% 的人,宁愿死也不肯思考……
没有执行的想法只不过是幻觉。
于是,到最后,即便是那少数的5%中的绝大多数,有的也只不过是幻觉而已。
4. 写书,是一种难得的“可以把自己的时间长期重复销售很多次”的时间销售方式;那么,除了写作之外,还有什么活动也是如此的呢?
投资?
5. 显然,在另外一些情况下,持续时间投入又是必须的…… 在什么情况下如此?又,为什么?
成长是需要时间持续投入的。写作也建立在自己特立独行的正确上,需要自己有视野有宽度。
本次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