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3年前,我开始实践断舍离,按照我的习惯做法,我开始看书,从《断舍离》,《极简生活》到《怦然心动的整理魔法》。
流行的不流行的书,我至少阅读了20本,始终无法下定决心,直到我看了《我的家空无一物》,突然就被那空空如也,干净明亮的房子深深吸引。
可以说,在实践之前,我做足了理论的准备,也做了足够的心理建设,作为一个物欲颇重,甚至有点囤积癖的人,我对这种简单的生活产生了无尽的向往,我发誓我要成为这样的人。
当晚我就将厨房的橱柜全部打开,我把全部餐具铺陈在地面上,发现居然铺满了一地,我至少拥有30套不同主题的餐具。
其中包括至少50个的盘子,仅刀叉就有数十套,很多甚至不舍得使用,只是囤积在柜子里,偶尔欣赏都谈不上来。
那一刻我下了决心,就仅留下满足日常所需的餐具,将可有可无的全部扔进垃圾桶。
从厨房开始,我将“扔扔扔”的运动横扫整个房子,书房,卧室,无一幸免,我竭尽全力把自己需要的东西控制在一个柜子之内,将衣服扔去3分之2,总算将物品控制在我所能记住的范围之内。
我快乐的发现,我终于无需翻箱倒柜的搜寻需要的物品,因为数量少,我可以清楚记得每个东西的位置。
我无需再为出门前穿什么衣服烦恼和犹豫,反正也就那么多,挑不出什么花来,我节约了许多时间,更省下好多精力。
但好景不长,囤积的恶魔在阴暗的角落静静等待,它誓言夺回自己的领地,终于在我放松了自我要求时,以为一切已经步入正轨,我将永远徜徉在极简生活怀抱的时候,囤积的癖好开始疯狂的反扑。
它在耳边告诉我缺衣少物是多么不便,拥有物欲才能拥有精彩的生活,它藉由淘宝,京东,什么值得买不断发起攻势,将我击倒。
无数订单重新涌入我的生活,当我意识到时,为时已晚,我只能继续扔扔扔,才勉强维持物品的数量,至此我的生活陷入买买买和扔扔扔的循环。
当时,有位在国外留学的在读研究生联系我,说课题需要,想要采访我了解国内极简生活实践者的生活状态。
为了更好的代表这一群体,我更极端的减少我的物品,我删除了淘宝等app,如苦行僧般践行断舍离的教规,内心充满警惕和痛苦。
我陷入另一个极端,我把断舍离变成生活的枷锁,而不是解开枷锁的钥匙,我掉入自己设置的陷阱无法自拔,每天与物欲做斗争,这斗争本身就耗费了我极大的精力。
一天,我又开始梳理我仅有的物品,琢磨还能如何精简的时候,我突然顿悟,我实践极简的生活,是为了让自己拥有美好的生活,而不是毁了我的生活;
是为了更专注在我所珍视的东西上,是为了更富有精力和激情,而不是控制我的爱好,让自己变得寡淡。
我重新检视我这两年的生活,我决定重新做出改变。我重新理顺我想要什么,珍视什么,希望过怎样的生活。
我接纳了自己的物欲,只是将它约束在一定的范围,仅囤积极度喜欢之物,将拥有控制在我精力能控制和照顾的限度内。
我把极简生活重新定义为让我舒服的,不耗费过多精力去沉迷物欲的生活,过一种自我掌控,而不是被欲望牵着走的生活。
我决定要跟我的欲望做朋友,好好相处,取得平衡。
一年多来,我用新的顿悟追求生活的简单和舒服,减少那些让我不舒服的东西,专注在想要的地方,让生活变得更有规律,心境也渐趋平和。
现在我每天6点起床,喝一杯茶,看一会书(我仍然拥有许多书,至少1000本,一点都不断舍离),等小朋友起床,共同早餐。
8点出门,8点半进公司,处理一日中比较需要专注的事务,中午去健身房健身,下午是团队沟通和杂事处理,6点回归家庭生活,小朋友睡后会画画,写字,11点半入眠。
在这样的生活里,我会购买我喜欢的画材,屯点我喜欢的茶叶,准备精致的茶具,为吃付出时间和精力,也为运动创造最好的条件。
可能有人会问,这么规律和极简会不会太单调无聊,至少目前不会,我给生活留下一些向外探索的窗口,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其中包括订阅10余份的杂志,并每年更换主题,和朋友喝茶的时候保持倾听,听到有趣的事情,就找书看,找牛人深入了解;
包括经常陪小朋友聊天,陪她看纪录片,逛博物馆,逛美术馆,看有趣的事情,都能够因为省下了纠结的心力,能更好的保持接收,时刻保持开放和好奇,让自己不至于太孤寡。
大概就是变成这样了,因为简单而舒服,最重要的是学会了接纳自己,而不是苛求自己。
我是阮唐小乔,公众号:阮唐小乔时光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