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里张灯结彩,外面鞭炮齐鸣,他们一大家子聚在一起喝酒打牌,说说笑笑,热闹得很,唯独我像一个透明人。”
相信很多刚结婚的姑娘,第一次在婆家过年的时候,心里都会有这种失落的感觉。
结婚之后,你在哪里过年?
关于这个问题,在结婚之前,根本就没有考虑过,而在结婚之后,却成了一个注定有一方牺牲的难题。
01
在节目《拜托了冰箱》中,papi酱曾说:
“一直以来都是各回各家,婆婆很久没见过我这个儿媳妇,我爸妈也很少见到过我丈夫。
我觉得结婚、夫妻、我们的生活只属于我们,与他们没有太大的关系。
结婚之前,他们(双方父母)基本上没见过面。”
papi酱表示,对男方父母来说,他们的儿子是最重要的;
对女方父母来说,他们的女儿是最重要的,所以夫妻俩先去陪各自的父母比较好。
因此,在她5年的婚姻里,每年春节,和老公都是各回各家。
从理论上讲,这是一种很不错的解决方案,跟现在逐渐流行起来的“两头婚”,也有异曲同工之处。
然而,在普遍的乡镇实行起来还是很有难度的,尤其是在双方有了一个孩子之后。
父母打拼了半辈子,想要的就是儿女承欢膝下,子孙满堂,若要顾及到双方父母的感受,就必得要双方都作出适当的妥协和让步。
02
更严峻的问题是,越来越多的女生意识到——女孩子长大后是没有家的。
在婆婆家,虽然已经很努力地想要融入进去,但是不一样的饮食、不一样的口音,
以及不同的风俗习惯,还有一波一波素不相识却要假装热情的亲戚,无一不在凸显我们格格不入。
初二,好不容易可以回自己家了,但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地方,已经不能叫自己家,而是“娘家”、“父母家”。
上一年还是家里的“小公主”,下一年就变成了冷冰冰的“亲戚”。
如果不结婚,可能不会知道,原来在子女之间,父母也需要权衡利弊。
为了家里的和谐稳定,将出家的女儿视为已经泼出去的水。
然后,我们发现不管是在婆家还是在娘家,好像都没有很自在。
跟公公婆婆在一起,时时刻刻要注意言行举止,好像只有在卧室的几平方米里,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地方;
跟爸爸妈妈在一起,不能毫无顾忌地吐槽抱怨,学会了报喜不报忧,
跟哥哥嫂嫂见面,也要客客气气地带礼物,要懂事地待待就走。
03
可我觉得,关于家这个命题,归根到底是归属感的问题。
不管我们正在遭遇什么,或者遇到什么,
与其企图获得别人的理解,从而得到一点点心理安慰,不如着手解决掉自己面对的困惑、苦恼和迷茫,自己才是整个问题的核心。
过年在哪里过、怎么过,看上去是被老公或者公婆一家主宰,但实际上是我们将决定权拱手让人。
如果没有你,那么夫家和娘家是毫无关系的两个个体,只有当我们这个纽带产生作用,才会将两个家庭勾连起来。
所以回不回家要看中间节点的想法:
一、如果你更看重夫妻感情,就别为父母伤春悲秋
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
尤其是拖家带口的中年人,想要同时兼顾自己的小家和老家,没有良好的经济条件,是很难办到的。
如果夫妻俩有一定的感情基础,双方没有什么重大过错,想要长久安稳地将婚姻关系继续下去,那么维系这个小家的关系,就是所有问题的重中之重。
为了不破坏小家的根基,尽力站到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做出有底线的妥协和让步是很有必要的。
二、如果你更看重孝敬父母,就得接受夫妻摩擦
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是不成的。
婚姻关系,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是一种合作关系。虽然夫妻是最亲密的合作伙伴,但人的本性使然,每个人都难免在心里盘算自己的小九九。
人非完人,另一半也不是,妒忌、不满在感情中是时常发生,无脑吵闹永远不可能解决问题,只会加速婚姻破裂的速度。
04
与其改变别人,不如改变自己。
要想更好地给父母尽孝,就要调整好积极乐观的心态,不要因为别人的两三句闲话就发毛;
要锻炼出不可替代的能力,不要连买菜生活的钱都得伸手要。
倘若你的综合实力更胜一筹,在家庭中的话语权自然而然就更有分量,
很多事情不用你哭哭啼啼,别人也会上赶着为你去做。
当然,万事万物看得太毒都不能直视,何时何地都不要磨灭一颗心,毕竟说再多都是为了好好生活,而不是与世界割裂。
― End ―
关于作者:
左然,95后自由撰稿人,多平台原创作者,专注情感治愈与个人成长,讲述温暖而有力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