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11.11”电商购物狂欢节的临近,“直播带货”的热潮再一次掀起。网络主播直播带货,满足了消费者直观体验商品的需求,带出消费新活力。
各类企业纷纷试水直播带货,依托主播推介,加强与消费者互动,拓宽营销渠道、提升销售效率、强化产业链整合,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国多地产品销售困难。为了破解产品滞销困境,带动地区经济增长,多地领导干部开始走进网络直播间,为当地特色优质产品带货,成为今年疫情期间一种风潮。地方领导干部直播带货收获广泛好评,以实际行动给予地方企业、农民更多帮助和信心,有利于加快推进复工复产和地方经济恢复。长远看,直播带货也有利于推进当地产业的现代化与数字化。无论是企业、个人还是地方,都纷纷抓住直播带货的红利,在各方努力下,直播带货正朝着专业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但日益爆的直播带货,也存在许多消费纠纷问题。此前北京消协通过对直播带货平台的调查,发现有部分平台存在虚假宣传。有37. 3%的消费者在直播购物中遇到过消费问题,品控、售后、发货等问题也频频发生。市场监管总局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全国12315平台共接收直播相关投诉举报2.19万件,同比增长479.60%,其中,关于直播带货的投诉占比近六成。直播相关投诉举报数量排名前五的企业均为头部电商平台和短视频平台,占直播总诉求量的11.81%
有消费就会有纠纷,就会有消费者的维权,从这点上说,维权直播带货并非新鲜事。虚假宣传、品控售后发货等问题,其存在时间堪与电商发展史比肩。直播带货不仅是消费场景变化,也是电商经济的新增长极。大量线下经营主体转战直播风口,交易规模扩大,若不充分重视消费者维权问题,便是漠视消费者权益。从监管层面说,若未及时祭出重拳,便会有治理真空,威胁方兴未艾的直播带货经济。长久看,受益于直播带货的各类市场主体,也不免遭其连累。对线上真实存在的虚假宣传现象、假冒伪劣产品,监管要持久在线。
直播带货投诉量猛增,一方面是因为直播带货交易量已经达到相当规模。另一方面是相较于直播电商快速成长,现有监管措施并没有完全跟上。直播带货本质是营销,直播是形式,带货才是根本。为了争夺消费者,带货必然追逐主播影响力、价格优势及销量数据。直播“翻车”的原因往往是重营销、轻产品质量,导致品控售后出纰漏。
观看直播的人主要是了解商品,“性价比” 和“喜欢程度”是购物关键因素,有六成的人是因商品性价比才“剁手”下单的。因而,直播带货只追求主播效应,忽略质量管控,无疑是本末倒置。直播带货能快速发展,离不开电商平台运作。然而,为抢市场,吸引带货主播、产品品牌入驻,不免有平台在监管上睁只眼闭只眼。整治直播带货乱象,平台要主动作为。调查中,受访消费者对于“主播是否就是经营者”的问题认知较为模糊,这导致人们有意维权,却找不到合适的对象,因而平台要明确带货责任,畅通维权通道。
除极少数头部主播外,不少带货主播的 从业素质不尽如人意,比如对品牌的生疏,导致)绍时无法满足观众需求,难以让消费者产生黏性。作为直播电商购物的关键角色,主播承接了经营者的销售任务,通过网络直接面向广大消费者进行推介,部分主播自身也参与到企业经营活动中。因此,加强对主播群体的管理和规范很有必要。
新事物发展并非一路畅通,而总是在动态中完善,直播带货同样如此。有关部门应细致规定直播带货准入、运维及监管等方方面面,出台一系列的直播电商服务规范,设置主播“负面行为”清单。主播群体自身也应在开展直播和相关经营性活动时珍惜品牌力和影响力。同时,也要充分认识作为主播和经营者要承担的法律责任和风险,在引导消费者踊跃购物的同时,也要注重消费者的售后服务诉求特别是维权诉求,绝不能只要人气,不担责任。相信通过多措并举,释放着引导规制直播带货行业发展的信号,持续增强行业内外规范力量,培养专业人才,直播带货经济才能逐步告别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