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本书是在一个有关互联网营销的书单上,绝没想到会在微信读书上总计花费9小时22分钟的时间,写下了92条笔记,最终实现了100%的阅读进度。数字阅读真的是好,你所有的阅读痕迹都一览无遗,这些数字看起来虽然没有特别的意义,但我把阅读完成的特质卡片分享到朋友圈的时候,心中升腾起了一种奇异的感觉。冥冥之中,我觉得在朋友圈中塑造了一个貌似“文化人”的印象,似乎最近的时间没有虚度,似乎我的朋友们都能看到我,了解我最近的动态。
本书中提出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4C法则,虽然有一种旧瓶装新酒的感觉,但不得不承认,很有道理:
所谓引爆社群新4C法则,就是企业可以在适合的场景(Context)下,针对特定社群(Community),通过有传播力的内容(Content),随着社群网络结构进行人与人链接进而实现快速扩散与传播(Connections),最终获得有效的商业传播及价值的方法论。
既然主题中包含了方法论,就决定了书中的理论知识占据了相当大的篇幅。但每当我对这本书想要弃坑的时候,它总是用饱含各种各样套路的营销实例把我留下了。比如令人印象深刻的Keep,一方面提前启动“埋雷计划”,预埋健身大号活跃在各种QQ群、微信群、BBS、贴吧及豆瓣小组中,通过成为社交中心节点来创建连接。另一方面通过激发和制造用户在朋友圈签到、打卡、传播等行为的场景来席卷用户群,令人影响深刻。
而在传统行业,比如可口可乐,同样开始使用多种线上线下社交结合的方式,来促进用户购买行为和传播行为。它在新加坡推出的“Hug me”活动,只需要给可口可乐贩卖机一个Hug,它就会给你一罐免费的可乐。说实话,现在快节奏的生活,非常需要这样的小乐趣,小快乐,来让人们浮出海面呼口气。而这样打动人心的设计,最容易引发社交媒体上的传播和分享。
不管是Keep应用中的核心功能:在家里锻炼,成为更好的自己,还是可口可乐位于新加坡核心商圈的“Hug me”自动售卖机,都紧紧的抓住了用户的使用场景,至少满足了用户的需求。
如今国内的信息渠道中,大众传媒已经离我们渐行渐远。七点开播的新闻联播与紧随其后的焦点访谈逐渐淡出我们的聚焦圈。碎片化的传媒与信息渠道越来越明显。当订阅号出来的时候,大家惊呼,这就是“The right one”!订阅号重新定义了信息获取的方式。然而也就是数年的时间,内有QQ看点,外有百度feeds、头条新闻、各类信息聚合客户端。
原来一个平台,再全面也无法满足挑食的看客。又或者,看客从来更喜欢抖音这样刺激的感官。声音、短视频、文字配图,平台不再成为唯一选择的时候,粉丝社群与兴趣社群更为凸显。很多人,包括我在内,每日可能都靠着关注几个大V或信息聚合渠道,他们涉及足球、社论、技术、读书,多个领域,我每日眼巴巴的看着他们更新,希望能汲取一些有益的信息。而这就是作者锁叙述中的社群,而如果想要抓住社群的心,就必须了解它。我们需要分辨出产品型、兴趣型、粉丝型的社群,并且在了解他们之后,各个击破。
假如以一个阅读类的产品为例,如果要建立产品型的社群,那就一定要以社区的思维来运营,让粉丝参与产品特性的设计,互动与分享,让他们有一种找到志同道合朋友的感觉。而另一种选择,则是通过作家建立粉丝型的社群,应用依托于作家的粉丝群。显而易见,两种运营思路,肯定带来的产品特性和运营思路会完全不同。
而在内容方面,曾经喊出响亮slogan:“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导演”的土豆在几经周转之后,已经完全失去了踪迹。曾经内容匮乏的互联网,每个人都可以是分享者。而在如今这一个信息过载的情况下,线下的优秀内容制作者,如传统杂志编辑、摄影师、影视工作室,纷纷转战线上,成为PGC(专业内容制作),甚至OGC(品牌内容生产),我认为这个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对我而言,个人包括手机、电脑、ipad在内,每日被曝光的信息流、图片、声音和视频很多,因此感官锐度不可避免的在下降,也就是尿点高了很多很多。所以,非专业化的内容,已经越来越难打动人了。内容是曝光的基础,拥有专业的OGC一定是趋势。
曾经,奇葩广告满电视乱飞,哦不,现在奇葩广告也在视频广告中时有曝光。商业广告的本质是影响人,最终促使消费者产生购买行为。但如今“没有灵魂”的广告效果已大不如前。央视告诉你的,你不一定信,同好之人告诉你的,说服力显然更强一些。因此,想要让产品扩大影响力,抓住粉丝中的“大、中、小V”,利用其连接能力,至关重要。作者书中提到《疯传》中一切疯传事物遵循6个原则:社交货币、诱因、情绪、公共性、实用价值和故事。常见朋友圈套路中,分享高大上、晦涩知识,显然就能带来社交货币,因为大家只能含着泪点赞啊。而诱因则属于高超技巧,类似于心理暗示,播放德国音乐的超市,德国红酒卖的更好一些。情绪则是滋生谣言传播的温床,带着情绪的分享,更具感染力。
从理论体系上面去理解互联网的社群传播,可以让很多产品设计的思路和运营方式得到一种革新。缺少理论又缺少数据支持的产品设计会成为一种主观臆断,带来人力和资源的浪费,本书提出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社群引爆新4c法则。掌握内容content,寻找合适的社群community 瞄准场景context, 建立一种全新的连接connection. 很多案例让人印象深刻,如keep的kol培养计划、小米的粉丝运营、nike的nike+等等,不论是线上线下结合的产品,还是纯线上服务的产品,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些可供借鉴的思路,值得一读。
不说了,赶快去检查一下朋友圈多个几个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