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忙碌碌的你有多久没在内心体会到真正的快乐?丰富的物质条件能掩盖住你内心的空虚吗?整天忙于物质财富创造的你,但还知道心理学家已判定你处在内心世界的最底层次?世界著名积极心理学奠基人、芝加哥大学教授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来告诉你答案。
最近内心经常泛起阵阵狂喜,为什么?正是《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给我以力量。笔者深感:读完此书,内心世界开始生成一种如同生活世界中驾车一样的新技能——以心流视角去思考安排现实世界,努力聚焦自己精神能量(注意力)去探寻自己的未来生活,内心自然而然地保持住安定感和愉悦感。也许有读者质疑?有那么夸张吗,那请花几分钟时间读一读我的读书笔记。这里,笔者从心流是什么?作品讲了什么?新观点是否经得住实践检验?对笔者构成什么启示?四个方面来聊一聊《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
心流是什么,价值或意义何在?
所谓“心流”,就是当你全神贯注、身心两忘地做一件事时,会获得一种极其美好的体验。通常来讲,你特别专注地做一件目标明确又有挑战性事情,而你的能力恰好能匹配于这个挑战时,不断反馈的结果不容你有一刻分心,你由此进入一种忘我状态,这个状态让你的感觉是留恋往返、回味无穷,生活一切烦忧与不快通通都会消失。
心流是带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至今的最伟大功臣,心流是人们在生活、工作、学习、娱乐过程中体验到快乐的基本要件,心流是打造意义人生最重要的法宝,可以说,没有心流就没有完整的人格,幸福感只是心流的副产品。
作品讲了什么内容?
(本节可略读)
全书分成心流的原理,如何在日常生活、感官和思维、工作与人际、人生挫折中建立心流,怎么追寻生命的意义三大部分十个章节。
作者眼里,副标题“最优体验”是:人生在世有不计其数的因素决定了我们一生的际遇,但也有些时候,我们会觉得有能力控制自己的行动,主宰自己的命运,而不被莫名其妙的力量牵着鼻子走。在这种难得的时刻,我们会感到无比欣喜——一种渴望已久的宝贵体验,在追寻理想人生的旅途中树立了一座里程碑。这种体验,通常在一个人为了某项艰巨的任务而辛苦付出,把体能与智力都发挥到极致的时候。归根到底,心流起到整顿注意力的作用,内在目标与外在行动保持协调是获得最优体验的最终结果。
另一方面,作者引入一个重要概念"精神熵“,资讯跟人们意识中的目标和意图发生冲突,将导致内在失去秩序,分心的结果导致注意力转移到错误的方向,产生痛苦、恐惧、愤怒、焦虑,精神能量处于窒息状态。人类成员中最不堪大量信息闯入的是精神分裂症患者,他们会不由自主地注意到所有不相干的刺激,接收所有资讯,更悲惨的是,他们没有控制任何事物进出意识的能力,表现在普通人则是所谓的焦虑或其他神经官能症等主观状况。
作者归纳出产生心流的八项元素(一般人回想起最积极的心流体验时至少都会有一项或全部以上元素):一是一项有挑战性但能力可及的任务,二是全神贯注于此事,三是明确的目标,四是即时反馈,五是深入而毫不牵强的投入行动,六是充分乐趣的体验让人觉得能自由控制自己的行动,七是进入忘我状态,八是感觉时间感变化-几小时犹如几分钟。
作者分析了自得其乐性格的客观性。作者也分析了成功的家庭教育,父母与孩子互动中存在严格的心流模式,父母该明确告知孩子自己的期望(目标明确),孩子觉得父母重视他们的所做的事和感受(即时反馈),孩子觉得有自己作出选择的权力、只是得准备好承担后果(控制感),孩子有足够的信心,全力全意去做感兴趣的事(全神贯注),父母和学校为孩子安排复杂渐进的行动计划(有挑战性)。
作者循人类历史文化发展的脉络,分析了人类文明成果中的思维游戏、文字游戏、历史记载、科学发展以及哲学路径等,正是数千年来前人以寻找乐趣为出发点、在心流效果引导下,积沙成塔的成果积累。对此,也许有两个案例比较有代表性:牛顿把手表放进沸水里,手上却捏着鸡蛋计算时间,因为他已沉浸在抽象的思考当国,迈克尔逊是第一位赢得诺贝尔奖的美国科学家,当有人问他何以花那么多时间测量光速时,他答道”因为太好玩了!“
事实上,工作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枯燥乏味、辛劳痛苦。作者以三个案例进行分析,一位是意大利境内阿尔卑斯山区一个极小山村76岁高龄老太太莎拉菲娜、美国南芝加哥组合火车车厢焊接工人柯拉玛、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解牛的庖丁为例。在莎拉菲娜案例中,老奶奶每天工作16小时,每早5点起床,为母牛挤奶,整理房屋,放牧牛马,收割牧草,徙步好几英里搬运干草,晚上她可能看点儿书,讲故事给曾孙听,或为到她家开舞会的亲朋好友演奏手风琴。当有人问她最大乐乐趣是什么,她毫不犹豫回答道:帮母牛挤奶、牧牛…她的乐趣完全在于她一辈子赖以谋生的工作。只要将性情调整同频于工作,人生一样可以收获快乐,正如弗洛伊德所述:"怎么才能快乐:工作与爱"。
意义化人生就是化整个生命为统一的心流体验过程。作者认为,创造意义就是把自己的行动整合成一个心流体验,由此建立心灵的秩序。凭借自己的经历经验、信念与价值观认识自己,寻找并最终确定值得你一生投入的目标,然后采取行动。这个做法有利于聚焦人生,避免因内在冲突、注意力分散的问题,即使遭遇人生挫折,同样可以找到秩序感,使所有思想与感情融合于一个和谐的整体中,以一生的精神能量和体力精力去实现一生主题,这将是多有意义的人生?
新观点来源于哪里?
契克森米哈赖与他的芝加哥大学研究团队主要研究方法是问卷调查。他们走访了很多科学家、医生、艺术家和普通人,使用“心理体验抽样法”,通过每天随机选择八个时间点用电子呼叫器指挥受试者填写问卷的方法,获得了超过十万份的日常体验问卷,经研究团队提炼分析。
同时,作者和他的团队还专门采访能最多体验心流的职业人群,他们有攀岩选手、外科医生、歌曲家等。以下是一位攀岩选手的自述:“越来越完美的自我控制,产生一种痛快的感觉。你不断逼身体发挥所有的极限,直到全身隐隐作痛;然后你会满怀敬畏地回顾自我,回顾你所做的一切,那种佩服的感觉简直无法形容。它带给你一种狂喜,一种自我满足。只要在这种战役中战胜自己,人生其他战场的挑战,也就根本不在话下。”
对笔者构成了什么启示?
启示1:将不得不做的事情进行心流化改造,再困难的任务都能体会到成就感,都能从每一点进步中体验到心流。方法是找出任务“明确目标”、“即时反馈”、“难度匹配”,然后一步一步去实施。其实,这正是市场上很多广受欢迎游戏的设计原理。笔者之所以如此推崇心流这个心理学认知,是因为自己在学习、读书、有些工作过程中经常经历到心流体验,这种是一种主动选择、过程辛苦、事后满足的美好感觉,这是也一种有成就感的成长状态,区别于事前没有任何压力下的被动接受、事后无聊的美味、美酒、游戏等感官享受。
启示2:聚焦并追求一个目标,人生的各式各样活动就能汇集成一个统一的心流,内心就会始终保持和谐。其实,佛家的修禅、瑜珈的冥想,都是告诫人们摒除杂念,维持内心清澄,保持意识的单纯性,久而久之,遇到意外变故时能更快地集中注意力,同时,幸福感也将油然而生。“幸福感通常根本不是作为目标而浮现于人们的追求面前,而只不过表现为目标既达后的某种附带现象”。这是近几年笔者一直在努力的方向,并已小有收获,并逐步感受到集中目标、汇聚精神能量的价值所在。
启示3:从心流要素入手,一样可以塑造成功的家庭教育。独生子女社会背景下,中国千万家庭备受孩子煎熬,家教要么包办代替过多、要么不得法而心生焦虑。正如前文所述,运用目标-回馈-控制感-全神贯注的心流生成过程原理,我们每个家庭都可对标纠偏,以笔者为例,比较后发现几个要素中最大问题是侵害了孩子的选择权,没有经常让孩子体会到成功应对挑战的乐趣。
启示4:在意义引导下的生活,才是富有成长力和充实感的人生。以往对意义和目标之于人生的价值,多半停留在感性层面,该书第一次帮助我们以心理学视角去认识意义对于人生的价值:经常磕问自己人生意义何在时,就潜藏着一主题,经常提醒自己该以什么为最终目标,从而纠偏自己走c岔的道路,结果必然是让自己用一生的精神能量去建立一种秩序,这样的过程是在排除无关资讯、保持意识的单一性,能力在成长、心流在不断涌现、焦虑烦恼降低到最低程度。
写到这里我想起之前的读书笔记弗兰克尔《活出生命的意义》的一段话:不要以成功为目标--你越是对它念念不忘,就越有可能错过它。因为成功如同幸福,不是追求就能到,是一个人全心全意投入并把自己置之度外时,意外获得的副产品。心流不正是成功、幸福一样的副产品吗,全神贯注投入心流将源源不断产生。
扪心自问,我们是不是一直处于人生的心理低层次?书中记载了研究人类内心成长历程的心理学家的一点共识,人生的意义系统发展可能经历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求生、求舒服、求享乐,第二层次是向外寻求意义,包容家人、朋友、宗教或种族等团体的价值观,第三层次又回到个人主义的反省,不再盲目认同,这时人生主要目标变为追求成长、进步和实现潜能,第四层次是再次脱离自我,认同他人及宇宙价值观。
人最初的精神能量投注于个体的需求,只为生存、为享乐;这一层次完成之后,注意力开始转移到社群目标上,开始关注宗教、爱国心、别人的接纳与尊敬;随着心理探究的深入,一些人开始发掘个人极限,追求自我实现,尝试不同的技术、观念与训练,这个阶段乐趣替代了享乐;心理学探索最后发现,什么事光凭一个人的力量做不到,最终目标是跟一个超乎个人的体系--一种主义、一种超越的整体合而为一,如佛陀。并非每个人的内心成长都能沿着这个复杂性渐增的螺旋梯爬到顶,一小部分人永远停留在第一阶段,如果求生的压力一直压得人无法将注意力投向其他方面,他就只能局限在最初阶段,较少的人攀升到反省式个人主义的第三层次,到达与宇宙价值观结合的境界者量多少,历史上老子、庄子、王阳明、曾国藩等大家应该属于此类。
扪心自问:我们处在人生意义的什么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