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代,晋献公的宠妾骊(Ⅱ)姬要立自己的儿子奚齐为太子,而当时的晋太子申生屡次在沙场上立功,献公没有理由废掉他,于是骊姬便主张将太子申生外放去守曲沃(晋国的大城),再派公子重耳和夷吾去守蒲邑(yi)和屈邑两个小城。
当时蒲邑和屈邑两地都是晋国边远的城邑,晋献公便派大夫士(wei)蒍去筑城。士蒍接到命令后,感到十分为难,因为把城筑得太坚固不好,不坚固也不好。他经过再三的考虑后,决定还是筑得不坚固来得妥当些。于是便偷工减料,在城墙里和了些柴草,很草率地完成了筑城的工作。
公子重耳不愿节外生枝,便马马虎虎地接受了蒲邑城:但公子夷吾却据实向献公报告,献公一听,十分生气。立刻派人前去将士蒍责骂一番。士蒍叩头回答说“我并不是没有能力筑两座坚固的城,而是有苦衷的。古书上说,没有战事而筑城,一定会招来战事。我若违筑城的命令,这是不敬;如果我把城池筑得十分坚固,将来万一被敌人占领,到时不易攻打,等于是帮助了敌人,这是不忠。现在城虽然不坚固,但只要大王能修德安民,两位公子就会很安全的。而且,说不定几年之后将要对这两城用兵,那就更不用筑得太坚固了。”
士蒍回禀完毕,转身而退,还是觉得激愤难平,便边走边唱道:“狐裘尨(meng)茸,一国三公,吾谁适从?”意思是说:狐皮袍子松蓬蓬,一个国家有三个主公,选择哪个去听从?
果真,后来骊姬陷害了公子申生,申生逃回自己的封地新城后,便自杀了。而骊姬又怂恿献公派寺人(宦官)披率兵去攻打蒲邑,因为城墙不坚,毫不费力就攻破了,公子重耳仓皇逃走。
而公子夷吾呢?开始他据城坚守,晋军未能攻克,次年春天,献公又派人攻打屈邑,守军溃败,他也弃城逃到梁国去了。
士蒍筑城时真是有先见之明,他深知献公十分宠爱骊姬,而三位公子又都不是骊姬所生,为了争权夺势,晋国迟早会出事的。如果他把城筑得太坚固了,那么重耳和夷吾为了保全性命,一定会拥兵自守,如此一来,晋国便要陷于内战之中了。
寓意启示
这是《左传》里一段颇有意思的记载,“狐裘尨茸”也作“狐裘蒙戎”。在春秋战国时代,狐皮做的袍子只有身份尊贵的人才能穿,狐裘是蓬松的,穿狐裘的公子有三位,国政要混乱起来了。后人便将士蒍诗中所说的“一国三公”和“狐裘尨茸”引为成语,用来形容一个团体主事的人太多,意见庞杂,号令无法统一,属下往往无所适从,政策亦难以推行下去,含有批评或劝诫的意味。
大至一个国家,小至一家商铺,都需要统一命令,明确意见,否则执行命令的人会无从下手。若做事的人又不具备士蒍那样的智慧,事情很可能会弄得一团糟,甚至陷入不可收拾的局面。这是为政者或主事者应引以为戒的。
例句应用
蔡东藩等《民国通俗演义》第七十四回:“武夫当道势汹汹,一国三公谁适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