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讲:他不是你的附属-----重新认识孩子和孩子的问题
8月7日晚7点40分准时坐到电脑前,认真学习聆听郑老师的第十四讲:他不是你的附属--重新认识孩子和孩子的问题。
为了引发大家的思考,讲座开始,郑老师首先播放了六个小视频,揭示了家庭教育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矛盾冲突,告诉我们:真正需要拯救的是家长,真正需要改变的其实是我们父母、老师。作为父母、老师教育孩子时一定要学会换位思考,与孩子沟通时要注意自己的表达方式,对孩子不能一味采用讽刺、挖苦、打击、贬低的态度、语言,用自己都不喜欢的方式,整天去对待别人,势必会造成亲子关系紧张,鸡飞狗跳;不要把别人家的孩子挂在嘴边,我们是否也应扪心自问一下,我们是别人家父母的样子吗?每一个孩子都是一粒种子,花期各不相同,他本是一粒芝麻,干嘛非要他长成西瓜?
郑老师说:“教育不是强制、要求、命令,教育是唤醒,是引燃,是点亮,是尊重,是欣赏。最好的教育是榜样。”我们常常思考,怎样才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殊不知,在孩子成长路上,最不该偷懒的是父母,父母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很多家长,总是在抱怨、指责自己的孩子不够进步,严格要求孩子好好学习,而自己却在旁玩手机游戏、看电视,更有甚者把家庭变成了麻将馆,聚在一起打麻将,一边高声喧哗,一边吞云吐雾,全然不顾旁边还坐着个孩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怎们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呢!教育孩子最忌讳的就是只在孩子身上使劲,不自律的父母很难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寡妇,独自抚养两个刚上小学的双胞胎兄弟,每天晚上孩子做作业,她就捧着书在旁边上看,直到兄弟俩都考上了名牌大学。有一回,她问兄弟俩,你们知道妈妈有多苦吗?兄弟俩回答:“我知道,你又要工作又要照顾我们。”没想到她却摇了摇头,“这倒不苦,就是每天陪着你们看书太辛苦。其实,我一个字都不认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身教重于言教。教育孩子要停止喋喋不休的唠叨,做出榜样即可。就是,尽量不在孩子面前玩手机、看电视,有空就看看书,对孩子进行有效的高质量的陪伴。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等待破土而出的种子,作为父母、老师。我们要像园丁,给孩子提供肥沃的土地,每天悉心浇灌,并根据孩子的特点,选择适合的培养方式,才有资格去静待花开。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愿意做出榜样的父母、不愿意努力改变自己的父母。教育孩子的路上,我们应该心怀感恩,好好珍惜,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彼此润泽,共享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