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身为一名教师,但当今教育出现的一些怪现状,我实在难以理解。
前两天与朋友聊起孩子教育之事,她的孩子才一岁多一点,便开始忧虑是否在孩子两岁时报一个英语培训班,让孩子学习英语。听到这个消息,我倒是挺意外,两岁的孩子应该是刚刚会说中文,在这个时候去学英文,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呢?而且对于孩子来说没有语言环境的语言,真的有用吗?朋友的解释是,她也不想让孩子这么早去学英文,但别的孩子都在学,大环境如此,如果不去学,会输在起跑线上。还因为高考英语所占分数为150分,当然要给孩子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果英语在高考中的分数降低一些,或许学习英语的热度就会下降很多。听完我明白了,让孩子早早去学习英语并不是为了让孩子掌握一门语言,而是因为高考的指挥棒和大环境的驱使。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大环境如此,家长的想法也无可厚非。但每每看到那些孩子的周末被各种培训班、辅导班充斥着,但是孩子却更渴望外面的世界时,不禁反思,教育的真谛到底是什么?当看到小学生的家庭作业都要做到十点过时,真是有些难过。曾看过一篇报道说: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刚开始时透支了,以后的精力就会跟不上。我还是主张孩子有一个快乐的童年,选一样孩子最喜欢的艺术去学习,修身养性,得成一技之长即可。小的时候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孩子学习就认真学习学习,玩耍时就开心玩耍的习惯。
第二个怪现象,学校教育是否有“绑架”家长之嫌。在小学阶段,基本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每天学生的作业由学生抄在家校联系本上并且老师也会把作业发到家长群。学生的家庭作业由家长辅导完成,检查是否正确,并签字,如果有学生没有完成作业,那这位学生连同家长变回在家长群里被当众通报。检查作业是否正确,本是老师的事,这无疑将包袱甩给了家长。虽然这样能有效监督学生完成当天作业,但同时也埋下祸端。同事一次谈起给她侄女辅导功课一事,最后一道拓展题,她没有办法用小学生的思维给她讲清楚,索性说这道题空着,不做了。于是侄女便在那道题旁边写了:家长不会做。闻之,大惊,这是何道理,学生不会做题怎赖到家长头上了。从这件事倒是反映出一个现象,孩子在做作业时,家长为了保证他们不偷懒,也是为了在孩子遇到问题时及时给予帮助,于是就坐在旁边,守着孩子完成作业。因而只要孩子一有问题便会问家长,并能得到家长的及时反馈。久而久之,孩子便不愿意独立思考,不能自主完成作业的习惯就慢慢养成了。再者,孩子都有叛逆心、好奇心,家长越是不让做的,就越好奇,越想要反抗。每天家长守着孩子做作业,对于有的孩子来说好似被监视,有了这样的心理,便会在暗地里做些小动作。一旦家长不在,就会想方设法偷懒,当家长回来时,就会做出一幅很认真的模样。所以有时候真的应该好好反思,孩子们的一些坏习惯或许真的是家长不小心养成的。
侄女今年15岁,马上上高一。嫂子为了辅导侄女的学习,一直没有上班,但她心里非常焦虑,整天都在为女儿的学习担忧,常常夜不能寐。每天晚上想的都是明天要给她安排什么学习任务。暑假去成都,在哥哥家玩,看见墙上贴了作息时间表。原来是嫂子给侄女制定的暑期作息时间表,但我在那儿几天,似乎没看见侄女按照作息时间表来度过她的暑假。一天午饭后,侄女说同学过生日邀请她去玩,嫂子当时便说,出去玩可以,先把《烛之武退秦师》背了。当即侄女就反驳:“不行,你给我安排其它作业,我带过去做,我不要在家背书。”我一阵蒙圈,这是什么节奏?自己的学习要妈妈给安排,安排了还讨价还价。其实侄女这样的现象不乏其数,能够自觉学习的学生是很少的。但从小看着侄女长大,也了解她的学习方式和从小的教育方式,自然也就明白这样的现象是怎么形成的。从小都是嫂子守着她学习,假期的安排也是嫂子亲自制定,从来没有正确引导孩子自觉学习,自己制定学习计划。初三的时候,嫂子每天逼着孩子学习,各种辅导班,资料书满满地占据了侄女的课余时间,这样的用功倒是小有成效,顺利升入武侯区第一中学。家人欣喜之余,我却很担忧她高中的学习,在她的身上没有看到蓬勃向上,主动学习的影子,之前的成绩都是逼出来的,到了高中、大学嫂子就鞭长莫及了。在没有人监管的情况下,如果她自己不愿意学习,不改变自己现在的心理,成绩同样会一落千丈。所以家长如果有能力指导孩子的学习是好事,但要有限、有度,不能越俎代庖。要意识到学习是孩子的事,教书是学校的事,家长无法代替。
暑期培训班,丰富学生的暑期生活,是查漏补缺的好时机。但家长往往盲目报班,证书暑期补课费都是上万元,但效果真的好吗?虽然不可不能姜丹地用“有用”、“无用”来评价,但可以肯定,“优生”不是补出来的。假期补课基本就是“补缺”和“预习”,这两项都是很必要的。对于“补差”,如果是老师一对一的指导和点拨,效果不言而喻,但是这样的费用恐怕就有点昂贵了;那如果是大班教学,教师不可能了解每个学生的差漏之处,也就不能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故而只能再将考试中的重难点重讲一遍,我认为这不会比自学更好,甚至只是徒耗时间。这些日积月累的问题只能靠自己有针对性地去解决。所以我更提倡学生利用暑期梳理一学期的学习内容,将平时做错的作业、试题重做一遍,有不懂的地方可以通过网络及时请教老师和同学。而对于“预习”而言,确实可以让孩子在开学之前熟悉教材,能够减轻孩子新学期刚开始时的学习负担,但我们可能会发现到了期末,这些补课和没补课的孩子没有什么差别,该懂的都懂,不懂的还是不懂。我认为原因有二,一是教学进程是按课程的内在规律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既有知识结构来安排的,而不是按照预习者的需求来安排的;二则是那些事先预习了的学生因为已经学习过,便会产生“我已经懂了”的心理,上课时也不用再认真听讲了。这样的结果相当于是将学生上学时应该做的时提前到了暑假去做,而上课时学生依旧要被禁锢在教室里。那这么说预习就真的没用吗?当然不是!我认为学生自主预习,在预习的过程中提出问题,把不懂的知识点批注在书上,等到新学期上新课时就能抓住学习的重点,突破难点。
这些都是平时见到的一些现象,有所感触。细想以我们现在的教育观念与教育大环境,培养出的是什么样的后辈。教育之真谛在何方,如何能在激流勇进的大潮中实现教育的真谛,吾辈当慎思之、探索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