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是人物雕像的一种,对于一个玉雕匠人来说那是一种奇妙的体验,每当将佛像握在手中琢磨把玩,四目相对时,好像是用自己的另一双眼睛去审视自己的另一个灵魂,总会生出许多不可思议的问题,首当其冲的便是“为什么会是这样的?”
观音菩萨原本是男儿身,为什么会变成慈悲美丽的女子?弥勒原本是冷漠严肃的菩萨相,为什么会变成袒腹大笑的布袋和尚?为什么美丽的吉祥天竟有如此恐怖的愤怒相?为什么观音的一滴眼泪竟会化成八种颜色二十一度母?
佛,即“觉者”。“佛陀,大论云,秦言知者。”曾有人这样解释,“不知道”的对立面,就是“知道”。知道了,就是“大觉”,就是佛。所以从根本上来说,佛应该是无相的,它是感悟、是知觉、是认知,是人们面对大千世界和宇宙人生的思维方式。
但是佛相又总是实实在在地出现在我们的娑婆世界,在芸芸众生面前,或是雕塑,或是绘画,让人们去仰望去膜拜。观音总是慈悲温暖,弥勒总是笑口常开,金刚总是横眉怒目。
禅宗说得好“空即是色,色即是空,非色灭空,色性自空。”色是空的外在表现形式,空是色的内涵。法身具无量相好,报身具八万四千相好,化身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在佛法智慧面前终究都九九归一。
无相是佛的真谛,佛像则是佛的载体,他代表了佛陀、佛法和佛法的传承以及佛教文化。佛法要义一脉相承,佛相便一脉相承,每个人心中对佛法理解不尽相同,佛的相貌也就不尽相同。正所谓“相由心生,相随心转”。
“佛本无相,以众生心为相”,众生礼拜佛像,实际参的是自己心中的佛性,众生皈依佛法,实际上是皈依自己的佛性。佛问阿难尊者为什么出家,阿难说因为看到佛的相貌太好了,这样出家的。
所以参禅拜佛是一种修行,雕琢佛像也是一种修行,在雕琢的过程中不断的观照自己的内心,将所有的思索与实践沉淀出感悟,再通过佛的面貌表达出去。所以佩戴佛像何尝不是一种修行,俯仰之间,用佛的光辉涤静自己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