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走偏了的“心理学”
一直以来,心理学给我的感觉是,在人类复杂的思维和情感体系中,它专注于研究负面的、消极的情绪,而且似乎以寻找深层“病因”为主要内容。比如流行的“原生家庭”理论,似乎一个成年人的所有问题都可以在爹妈身上、在小时候的经历里找到原因。
也许吧。这毕竟是很难被证伪的一门学说——谁能否认成长环境的重要性呢?
但是这样的”治疗”有没有用呢?——通过反刍、沉迷甚至放大自己的童年痛苦,将自己的情绪问题和人生挫折归咎于父母(不是说他们一定没有错),究竟帮助到了多少人呢?
看来我的感觉没错。在这本《积极情绪的力量》里,作者列举了一个数据:
如果生命可能性的范围为-10~+10,心理学在此之前将人们从-8移动到0的能力上,取得了卓越的进展……但我们对于如何将人们从0往上提高到+6或者+10,却知之甚少。
02积极情绪有什么用?
这本书的前半部分都是在阐述积极情绪的作用,它有什么样的魔法,它以什么形式来呈现,它如何建构美好的未来,如何提高我们的韧性……有点啰嗦地用学术性的语言阐述一些人尽皆知的道理。
不过也是有一些值得记录的观点。
比如积极情绪让我们保持“开放性”,而开放性给我们带来无限可能。
与消极情绪限制人们的思想和创造性不同,积极情绪扩展人们关于可采取的行动的想法,打开我们对于常规之外更广泛的思想和行为的意识。
积极情绪开启我们。关于积极情绪的第一个核心真相是,它们敞开我们的心灵和头脑,使我们更善于接受和更富有创造性。
我们可以有意识地为自己营造积极的情境,也许只需要半个小时,让自己休休假:
我每天都寻求迷你假期——一段公园里的漫步、一顿与朋友的午餐、一节舞蹈课或是一本消遣的书。我试图在我根深蒂固的工作需求与不断增长的娱分需求之间取得平衡。我发现,从强烈的成就需要中休假,不但为我补充了能量,还增加了我生命的深度。
如果你感觉很好,不要去思考和解释原因——说不清的,也许才是最好的:
奇怪的是,即使是解释一件好事为什么好这么简单的行为,都能够破坏积极情绪。事实证明,不明原因的积极情绪比起我们经过分析直到完全理解的积极情绪,持续得更久。
积极情绪让我们成为坚韧的人。
那什么样的人是坚韧的呢?——活在当下。事先不忧虑(来了再说)。事后无成见(让它过去)。
坚韧的人对于不断变化的情况有高度的适应性,他们能从中发现自己。他们在情绪上更为灵活。他们只是对于当前正在发生的事情做出反应,而不去理会如果怎样、将会怎样的情况。他们不花费精力去担心未来。
也许是认识到自己能够应付任何来到跟前的事情,他们采取了一种观望的态度。他们还能迅速地分辨好和坏,不会过于笼统地概括或过度反应。他们通过切断事先的担忧和事后的成见来最大限度地减少焦虑,转而关注当前时刻里的现实问题。这是一种以不加评判的态度来关注当前时刻的开明意识。
03 消极情绪也不是没用——达到最佳情绪配比
这本书的一个可贵之处,是客观地评价消极情绪的作用。适当的消极情绪让我们的祖先存活下来,也让我们对危险保持警惕,让我们更加脚踏实地。
我们要做的,不是消除消极情绪,而是降低它的比例。
作者用研究数据证明,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的最佳配比为3:1。高于这个比例,就会“欣欣向荣”,但上限在11:1——因为“在欣欣向荣的生活配方中,消极情绪也是一部必要的组成部分”。
04 减少消极情绪
提升积极率的一个方法是减少不适当或无端的消极情绪。我们可以通过反驳消极情绪思维、打破思维反刍的桎梏等方式来实现这一点。以下这些方法倒是非常实用。
其中关于“思维反刍”和“为嚼舌与嘲讽寻找替代品”的理论,我觉得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思维反刍”提醒我们,不要沉浸在消极情绪里。
思维反刍(rumnation) :
它发生在你一遍又一遍地重温消极想法和感受时,你从各个角度审视它们,质疑它们。虽然你是要“想通这件事”,但你确实不能取得任何进展。相反,你的思维停留在对一个问题无休止的僵局中,而且你很快就变得不知所措和情绪低落了。
这种思维方式煽动着消极情绪的气焰。这是因为当你思维反刍的时候,你是透过消极情绪扭曲的镜头来看待一切的。而且消极情绪让你不能公平行事,它不允许你清醒地思考或者看到大局。
而日常的嚼舌、嘲讽、讽刺,可能会产生娱乐效果,但是更会滋生消极情绪。——好好说话,真正的幽默是自嘲,而非取笑打趣别人。
如果嚼舌或讽刺幽默对你来说已经习以为常,那么考虑一下你是不是无端地束缚了你自己的积极率,也把周围其他人的积极率降低了。
当你谈论别人的时候,强调他们的积极品质和好运,而不是他们的缺点和错误;当你想要取笑别人的时候,轻描淡写地说一语双关的话,而不是冷嘲热讽;避免使用隐性的言语攻击,那会使你或你的交谈伙伴感到不必要的内疚、羞辱、恼怒或难为情。
……没有必要通过每天的戏谑来制造消极情绪。这样做会无端地削弱你的积极率,并压制你欣欣向荣的可能性。
05 增加积极情绪
对于如何增加积极情绪,作者也提出了一些建议,比如增加自己的善意举动、带着激情生活、梦想你的未来、与他人建立亲密友好的关系等。
“意义即你对目前情况的解释。”——其实我们每天,都在建构意义。
她还提出一个小建议:建立积极情绪档案袋,并轮流携带它们,提醒自己生活中珍贵的事物。——这有点像我们皮包里的全家福、办公桌上的孩子照片,或者情人的信物,这些东西也是在提醒自己生活中美好的一面,增加自己的积极率吧?
06 其他
我觉得这本书最大的作用在于提醒读者:你应该重视自己的积极情绪,你可以提高自己的积极情绪。——其实并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或神奇的药效。
但这已经不容易了。比起那些“帮助”你挖掘人性复杂或性格弱点的书来说,这本书确实给了我更多积极情绪——我甚至在做积极情绪测试的时候得了很高的分(因为测试那天是周末,我已经两天没有工作,哈哈。)
这本书提到的“觉知力”以及冥想,引起了我的兴趣,也许以后可以找相关的读物来研究一下。
另外,我很想知道书里反复出现的一个词“欣欣向荣”原文用的是哪个英文单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