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盼已久的“中秋逢国庆”双节假期来临之际,我们也像其他爱好旅游的人们一样,兴高采烈地启程,当然,一家三代四口人没敢在“十一”这天汇入车流大军奔赴太远的路程,而是选择了佛山周边游,前往的是广州番禺区南村镇的余荫山房。
余荫山房,也叫余荫园,与顺德的清晖园、东莞的可园、佛山禅城的梁园一道,合称为清代广东四大名园,而且余荫山房是四大名园中保存原貌最好的古典园林,是典型的岭南园林建筑,而且也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东四大名园都是在清代建造的,都属私家园林。余荫山房始建于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历时5年,于同治八年(1869年)竣工。山房故主邬彬,字燕天,是清朝举人,官至刑部主事,任七品员外郎。他的两个儿子也是举人,因而有“一门三举人,父子同登科”之说。
邬燕天告老归田,隐居乡里,聘请名工巧匠,吸收苏杭庭园建筑艺术之精华,结合闽粤庭园建筑艺术之风格,兴建了这座特色鲜明、千古流芳的名园。为纪念先祖的福荫,取“余荫”二字作为园名,又因这座园林地处偏僻的岗地之下,因此叫做“山房”,以示谦逊。
我们到达这里的时候是上午九点半,对于景区游览来说在时间上算比较早的,所以园内的游客比较少。园区不大,占地面积不足两千平方米,但亭桥楼榭,曲径回栏,荷池石山,名花异卉等一应俱全。
我们从正门牌坊进入园内,右侧是园内建筑,并排的有潜居邬公祠、善言邬公祠,左侧是灵龟池。
进入善言邬公祠,这是三进祠堂,分别为门厅、享堂、寝堂。但现在门厅摆放桌椅及兰花,二进偌大的天井正在进行兰花展,悬挂着得奖等级,各色各样的兰花争奇斗艳,花香四溢。
最里进墙上贴着“仁义礼智信”相关文字,前面摆放众多长条桌椅,上有纸笔等物品,用于开笔礼使用。开笔礼为人生四大古礼之一,这里恢复了传统开笔仪式,成为园区一项极富特色的活动。
最别具一格的是有两间共享书屋,清雅寂静,满屋书香,游客可随意翻看,也可在此细细品读。
过厅堂,穿竹径,便到山房的花园门。门旁有对联一幅:它与“余荫”二字分别作为上下联的第一个字。上联是“余地三弓红雨足”,古人以一箭之地来比喻一百步的距离。“弓”即是箭,三弓就是三百步的距离,指这个园林的面积很小。“红雨”,暗指整个余荫园四季花果不断。下联“荫天一角绿云深”,把园内绿树成荫的环境表现得淋漓尽致。上下联中的“足”字和“深”字,深刻表露了园主人告老归田的心意。
余荫山房布局精巧,它以“藏而不露”和“缩龙成寸”的手法,将画馆楼台,轩榭山石亭桥尽纳于三亩之地,布成咫尺山林,造成园中有园、景中有景、幽深广阔的绝妙佳境。
园景可分为东、西两个部分:东部的中央为一八角形水池,池中有八角亭一座,名“玲珑水榭”,原是赋诗把酒、吟风弄月之所,有“丹桂迎旭日、杨柳楼台青、腊梅花盛开、石林咫尺形、虹桥清晖映、卧瓢听琴声、果坛兰幽径、孔雀尽开屏”的八角玲珑。这首诗中描绘的,正是余荫山房的四季景色。
水榭东北角点缀着挺秀的孔雀亭和半边亭(来薰亭)。孔雀亭中有两只孔雀,老老实实地待在里头,没有众多人鼓掌,这孔雀开屏恐怕是难得一见啊。有意思的是孔雀亭下是一水沟,环绕整个园区,锦鲤漫游水中,也许是孔雀排泄物可以喂鱼?大概是这样吧。
旁边的“来薰亭”半身倚墙而筑,很是别致。只是这三个篆字很难辨识,有两位男士也在此猜测,我说是“来乐亭”,一老者说是“来梦亭”,总之没有一个人猜对,直到后来拿到园区宣传册才有了正确答案,原来是“来薰亭”。
西部以长方形石砌荷池为中心,池南有造型简洁的临池别馆;池北为主厅深柳堂。堂前庭院两侧有两棵苍劲的炮仗花古藤,可惜现在不是它怒放的季节,见不到一片红雨的绚丽景象。
深柳堂是园中主题建筑,是昔日园主会客之所,也是装饰艺术与文物精华所在。堂前两壁满洲窗古色古香,厅上两幅花鸟通花栩栩如生,侧厢三十二幅桃木扇画,碧纱橱的几扇紫檀屏风,皆为著名的木雕珍品,珍藏着当时名人诗画书法,隔莲池相望,有“临池别馆”呼应。
此外,余荫山房南面还紧邻着一座稍小的瑜园,是余荫山房住宅式庭院。建于1922年,是园主人的第四代孙邬仲瑜所造,是用来招待远道而来的亲朋好友的,但传说他的大女儿和二女儿在新婚前夜居住过,于是也被称为“小姐楼”。底层有船厅,厅外有小型方池一个,第二层有玻璃厅,可俯视山房庭院景色。
在文昌景区,是以中华文昌文化为主线,继承岭南传统造园技法, 主要有文昌飞阁和挂榜青山两大景观。
文昌阁外观呈八角形,貌似四层,实则三层,翼角翘起,气宇轩昂。挂榜青山,假山石、瀑布、绿树形成一体。关键是它们以水为中,以水建园,形成倒影,最是好看。如果站在对面的“闲趣”亭,则把这些景物一览无余。
余荫山房真不愧为园林之宝,如果要寻找历史文化的根源,余荫山房就是一所不可不游的岭南庭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