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看到“文化苦旅”这四个字,我不知道到底苦在哪里,我所认为的无论哪种旅行不应该是愉悦的、享受的、让人回忆颇多的吗?当细细翻阅这本书时,却被里面的故事震撼了,这一场场文化之旅,确实值得我们苦思、苦想、苦寻、苦中作乐。
还记得书中写道大诗人苏东坡和白居易,在杭州西湖时,没有大肆感慨景观的壮美而作词吟诗。纯粹是为了解除当地人民的疾苦,兴修水利,浚湖筑堤。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任何一个时代背景下,只有先建立起了生态文明才得以传承精神文明。
当我看到莫高窟的道士塔,那被掠夺的千年壁画,我仿佛看见了那个外来侵略者斯坦因的嘴脸,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这是一个民族的悲剧,这血泪史足以给我们重重一击,我们苦苦追寻的各种文化,在中华文化受到破坏面前显得如此渺小,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义务不让我们的民族在受到侵犯时独自舔舐伤口。
诗人苏东坡何罪之有,他不过是居于高位的一位天才。他的才气在为他带来过官职、荣誉和名声的同时,也给他带来了别人的嫉妒,数不尽的小人都来贬低他,诋毁他,人性是如此可怕,以至于把他从高高在上拉到低入尘埃。就像余秋雨说的“越是超时代的文化名人,往往越不能相容于他所处的具体时代。”
这是文化的失败之处,他们是文化的载体,却又成了文化发展中的牺牲品,当他们歌颂山河日月时,日月却照到了沟渠。尽管如此,苏东坡在这样的乱世中沉淀了下来,他的文化涵养经过这些磨难的锤炼而变得厚重深远,去掉了人生中的喧闹繁杂,苦寻着无言的山水,历经着无数次的自我剖析,终于使他的才情得到了升华。这场文化与品格对冲的苦旅之行,我们终于感受到了民族文化的厚重感,它没有给人以沉甸甸的压抑,而是历尽千帆,载着无数的文人学者驶向明天。
《废井冷眼》中,那口枯井冷观着时代的变迁,从繁荣昌盛到一片废墟,从文明被剥夺到文人被迫害,它无一不冷静观视。废井的无奈是看透了历史的漠然,却道不出它曾经存在的价值。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那些过往的名利终究不会在人们的心里留下烙印,反而那片土地下铸就的文明会长久的铭刻在人们的脑海之中。
作为一个山西人,在看完《文化苦旅》中的抱愧山西,深感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古老的山西曾是中国最富有的省份,晋商文化里的票号、乔家大院气势宏伟的涵道,无不彰显着山西的富庶。而山西的富却不是与生俱来的富,这富饶中也带着苦涩之行,那就是走西口。那一个个山西的小伙子挥泪告别家人,即使心中有万般的不舍与无奈,也要在外闯出一片天地,这是一种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地的伟大精神。 文化又一次在这种精神里生根发芽,根植于人们的心中。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那苦行的旅途中,文化照亮了前行的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偶感顿悟。尽管时间流逝于指缝,文化和精神却形成了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在历史的时间轴上,我对文化的存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存在于我们的脑海中,铭记于每个人的心中。在这一场千年苦旅中,岁月给文化以归属,文化给岁月以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