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能否靠江湖声誉、仁厚的美名获得众捧,以致走上人生富强、甚至成就一方霸业?有,还真有,我们今天一起看看刘备的创业之路。
刘备在江湖上的美誉度,随着他一次一次兵败而不断提升。仁厚,是他的智慧所在。在困境中求生存,借力发力,则是他仁厚之外坚忍、通权变的特征表现。比起曹操的雄才伟略,刘备确实甘拜下风。然而他广播恩信,“折而不挠”,最终成就了一番偏安的霸业。
刘备以军功出身,担任过几任低级职务,如安喜县(河北定州市区东面)县尉、下邳(江苏徐州附近)丞、高唐县(山东潍坊高唐)县尉和县令。结果不是被人裁员,就是自觉无趣,主动去职,还有被贼人赶走的。走投无路之际,刘备只好去找老同学公孙瓒。
刘备虽是打仗出身,实则不会打仗。曹操手下的人就曾说刘备是“拙于用兵,每战则败”。公孙瓒派刘备去帮助徐州陶谦。陶谦被曹操所逼,不甘心将徐州留给曹操,临死前,请刘备接守徐州,这其实是天上掉馅饼啊。结果刘备却输给了吕布,丢掉了徐州。此后,他就在吕布手下苟且过活。吕布亦不能容,于是他先后投奔曹操、袁绍、刘表。汉高祖刘邦四十八岁时出来起义。刘备四十八岁时还在刘表手下混饭吃,郁郁不得志。
可是,自出道以来的二十多年,刘备在江湖上的美誉度,却因为他一次次的失败而不断抬升。刘备赢得了人才,赢得了人心,赢得了仁厚的美名。先说人才。关羽、张飞在刘备出道之前,就是他的铁杆兄弟。公孙瓒帐下的赵云忠勇善战,性情谦和,刘备一见倾心,深相接纳,从此子龙(赵云字子龙)追随刘备一生,甘苦与共。
最有名的是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成为千古佳话。诸葛亮比刘备年轻二十岁,刘备不仅能用诸葛亮,而且坦诚托孤,使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史学家陈寿赞美刘备在笼络人才方面可以媲美高祖刘邦,说:“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至于“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可以说比刘邦还要更高一筹,为古今罕见之美谈。
再说人心。陶谦请刘备出任徐州刺史,而此前刘备最多做过县令,没有履历,没有家族背景,于是他心中胆怯,对于不远处的袁术,心存疑虑。可是袁绍、陈登、孔融这些不同背景的人,都认同刘备领徐州。特别是北海相孔融,看不起曹操,却特别看好刘备。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载,北海相孔融谓先主曰:袁公路岂忧国忘家者邪?冢中枯骨,何足介意。今日之事,百姓与能,天与不取,悔不可追。”刘备遂领徐州。这就是刘备的过人之处,天与之,百姓与之地方实力派如陈登、糜芳都与之。
刘备在荆州,受到刘表的猜忌,难有作为。可人心却在刘备这边。刘表死后,荆州士民皆归附于刘备,诸葛亮劝他袭取刘表遗孤--懦弱的刘琮,刘备不听。曹操南下攻荆州,刘琮投降,数以十万计的百姓追随刘备南逃,每天只能走十几里,有人劝刘备放弃百姓,刘备说:“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走笔至此,晋朝史学家习凿齿也不禁赞叹道:“虽颠沛险难而信义愈明,势逼事危而言不失道。”
最后说仁厚。刘备无疑有忠厚的一面。裴松之就说刘备“追景升之顾,则情感三军;恋赴义之士,则甘与同败”说他不愿意袭取荆州,愧对刘表于地下;不愿意抛弃百姓宁愿与之同患难。其实,从另外一面说,刘备的仁厚,也是他的智慧所在,即使他起意袭取荆州,他能够确保一定成功吗?即使袭取成功了,面对曹操南下的大军,他能保住荆州吗?刘备心中应该是很清楚的。
总之,与众豪杰混江湖,刘备可以打的牌不多,可依赖的本钱也很少。全凭他自己这点仁厚的长者形象,往往绝处逢生,逢凶化吉。刘备动不动就以刘皇叔自诩,其实最不靠谱的就是这个“皇叔”头衔。
所以,如果我们人生一世能像刘备、宋江一样为人处事以仁厚开篇,知道良好的个人声誉可以为自己助风起势,或许厚积薄发之后,江湖也会有你我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