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晓是个成绩中等的学生,性格内敛。有一次家长会,老师对林晓妈妈说:“林晓挺聪明的,就是太内向,不太爱说话。”打这之后,妈妈每次和亲戚朋友说起林晓,都强调她内向。慢慢地,林晓也觉得自己就该是个沉默寡言的人,在学校里愈发不敢主动发言,和同学交流也小心翼翼。
这其实就是“标签效应”在起作用。标签效应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贝科尔提出的。他认为,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
林晓升入初中,换了新环境。新班主任不知道她“内向”的标签,总是鼓励她参加课堂讨论。在老师的积极引导下,林晓渐渐发现自己其实也能侃侃而谈,成绩也有了显著提升。
高中时,林晓加入了学校的辩论队。第一次队内模拟赛,她因紧张表现不佳,队友小声议论:“林晓不太适合辩论,太容易怯场。”这让林晓陷入自我怀疑,在后续训练中畏手畏脚。但教练却鼓励她:“林晓,你思维敏捷,只要克服紧张,一定能成为出色的辩手。”在教练的鼓励下,林晓刻苦训练,最终在辩论赛中大放异彩。
通过林晓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标签效应的影响力不容小觑。积极的标签能如春风化雨,激发潜能;消极的标签则似沉重枷锁,束缚发展。所以,我们要时刻警醒自己,不要轻易给他人贴上片面的标签,同时,当面对他人给予的标签,我们也要保持清醒,学会正确看待,不被负面标签左右,善于从积极标签中汲取力量,塑造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