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外婆家位于黄浦江和长江口的水乡古镇,承载着千年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古镇 - 高桥,镇以桥得名。两条丁字型的河流和三条傍河而建的东、西、北长街,构成了“凸”字型的小镇风貌。

高桥是上海 “三刀一针”(泥刀、菜刀、剪刀、绣花针)的发祥地,特别是一把泥刀,红遍上海,名扬世界,被誉为是 “营造之乡”,外滩 “万国建筑博览会” 23 幢高楼大厦有三分之一出于高桥建筑工匠之手。高桥的历史文物占原浦东新区(不包括南汇)的三分之一,历史建筑占到 40%。

高桥有上海开埠最早的城市足迹,至今还保留着许多旧宅,如钟氏民宅、杜月笙家祠、黄氏民宅、敬业堂、仰贤堂、印家花园等。高桥绒绣将作为国宝陈列在世博会、联合国馆的贵宾厅里。

高桥镇的历史名人有:

钟惠山,凭一把泥刀起家,在上海营造不少里弄石库门房屋的“高桥首富”。

谢秉衡,在上海合股开设裕昌营造厂,热心于家乡公益事业,资助高桥日新小学(现为高桥小学)新建校舍。

李平书,创立医学会,创设中西女子医学堂、南市上海医院(今上海市第二人民医院),开办华成保险公司等。

钱慧安,海派艺术宗师。

......

当然,最出名当属民国时期叱咤风云的上海大亨杜月笙

杜月笙生平介绍

小时候跟着父母要倒两次车,历经两小时才到达浦东最北面的外婆家。那时候楼房没那么多,跟着表哥表姐,沿着农田的排水管,一直走到小姨家,甚至更远。乡间随处可见以前遗留下来的一座座碉堡,提醒着人们,它曾是战争时期重要的桥头堡。我最喜欢的一处,是废弃在田野中的,中西合璧的两层楼庭院一角,说是以前大户人家用来赏月的休息亭。每次路过,都忍不住好奇它以前的主人和它原来的样子。想来那些残垣断壁早已不复存在,原址已被楼房覆盖。

高桥中学

我在 《2008 - 2017, 我的十年 (完整篇)》之 6 “变化” 中提到小学阶段第五次转学去了 1906 年创建的百年老校高桥镇小学,与之对口的是不远处的另一所百年名校中学 - 高桥中学,由高桥同乡杜月笙先生于 1911 年创办。

抗战胜利后,杜月笙先生于 1946 年提请上海市教育局,同年 3 月正式成立“上海市市立高桥中学”,并位列上海市十八所市立中学之一。1960 年学校被列为首批上海市重点中学,现为上海市浦东新区区示范性重点高级中学。由著名数学家苏步青先生题写校名。

收藏于高桥历史文化陈列馆内的民国时期高桥中学毕业证

记忆中 1994 年学校出个上海市理科状元。2000 年左右又出了个天才黑客少年满舟,和韩寒一并成为当时教育界热议的话题。

另外,读书时候的教科书《上海乡土历史》上记载,高桥中学是全市人数最多的中学。

历史文物永乐御碑安放在校园的御碑亭内。1412 年明永乐十年,永乐皇帝朱棣命时任漕运大臣的陈瑄建造了宝山烽堠碑,这是国内迄今发现的唯一一座由皇帝撰文的航海碑。光绪《宝山县志》也说:“御碑亭在清浦镇东桥街北”。东桥街即现高桥乡清宝山遗址南的东桥头。亭毁后,迁到原高桥公园,现高桥中学内。

读书的时候时常在那红色亭子里做作业,也时常对着御碑上的模糊的文字发呆。

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来自网络


仰贤堂

2014 年 3 月,在樱花盛开的季节,看到网上推荐了几个沪上赏樱去处,其中一处在高桥公园附近,便踏上了早春赏花之旅,探访那些藏在深闺人未识的老房子。

曾多次向朋友们推荐上海几处古镇的老房子值得一看,最近抽空整理了当时的照片,查阅了一些历史资料,整理成文字。一来更有说服力,二来也是留给自己以后回味。

仰贤堂位于高桥镇义王路 1 号,建于上世纪 30 年代初,建筑面积约 1000 平方米,基底面积约 440 平方米,主楼约 640 平方米,为中西合璧的砖木结构。现在,这幢楼房已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作为高桥历史文化陈列馆,免费向公众开放。

仰贤堂

该住宅的建造人沈晋福,字佑臣,本地人士,1886 年生,家境贫困,14 岁出门当学徒,后来靠岳父资助买了台缝纫机,由他妻子做裁缝积累本钱,再起会集资,经营了一个“五洋店”。店铺开在上海南市公义码头,名“晋泰号”。靠与来自黄浦江上游河网地区的客户经商致富,在东街典当桥头购地兴建新宅,取名“仰贤堂”。营造商是沈晋福的亲家蔡少祺,沈晋福万事追求牢固,在做工用料上精益求精,牢又求牢。由于追求高标准,使其精力憔悴,没等竣工就卧病身亡。

沈氏“仰贤堂”介绍

从正面看是一厅两厢房的中式宅院。从背面隔河观望,宽敞层叠的阳台具有西式别墅的风格。主楼是五开间两厢房的三层楼房。底层中间是三开间的大客厅,厅前是前天井,厅的两侧为厢房。二层有一间厅楼,两间厢房楼和两间小房间,共五间。二层的南面有宽敞的过道和沿河阳台。

主楼的顶层是个假三层,分隔成五间,在屋面上伸出四个老虎天窗以采光。外墙面全部水泥抹面。主楼的东边是二层的书房,下面筑有地下室,屋顶是晒台。主楼的南面有个后天井,主楼的两侧有1 米宽的通道,通道外侧和前后天井外侧筑有围墙。

北面临街有六间二层楼街面房。采用了西方建筑材料和建筑风格,中式格局的房屋用的是西洋骨架。在结构上主楼是由钢筋混凝土框架支撑的,上面是中式青瓦屋顶。屋角山墙上塑有西式图案。河边的驳岸非常牢固。建筑内部装修讲究,为镇上第一家建有地下室的住宅,建房用材比较讲究。

重新修缮过的仰贤堂又恢复了它昔日的风采,但可知,它曾经历战火的洗礼。1949 年解放上海时,由于仰贤堂楼层较高,被作为据点之一,在此发生了激烈的战斗。凭借着其高耸的围墙、坚固的结构而得以幸免。但主楼的东侧外墙、屋面,受到了严重的创伤,如今虽然经过修葺,但还保留着当年战争留下的弹坑。解放战争结束后,稍做维修使用至今,1958 年大部分房屋转租给 15 户居民居住,房屋又受到较大损伤。

2005 年高桥镇政府出资百万元对仰贤堂进行修缮,使其原汁原味地恢复了当年的风采。修缮一新仰贤堂,成为“高桥历史文化陈列馆”,由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为“陈列馆”题写了馆匾。

仰贤堂
仰贤堂
仰贤堂

樱花盛开时节,院从晒台望去,满园春色关不住。

院子一角
西式的高墙和晒台

西式的外墙

外墙

中式的格局

中式的庭院

富丽的西式大吊灯挂于 4.5 米层高厅堂顶上,“仰贤堂”匾额高挂堂上。

大厅

大厅之内,南北排开“八仙桌”和对称摆放“双靠椅”,演绎着江南厅堂的传统文化。

大厅

隔扇、挂落的中式布局,壁炉、吊灯的西化装潢。中西方元素的碰撞,融汇贯通,形成独特的海派风格。

中式隔扇
西式壁炉

馆内里有着 600 多件展品,大都是来自当地民间,展示着高桥这个文明古镇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分为“历史文物展厅”、“高桥建筑展厅”、“高桥名人展厅”等很多不同类别的展厅。

部分藏品和介绍

《川沙县志》等
民国粉彩桃花美女九子盘
清代木雕人物官皮箱
被列入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桥松饼”

在楼前的樱花树下留影。

院子外的樱花树下留影


高桥绒绣馆

绒绣(Woolen Needlepoint Tapestry),亦名“绒线绣”。是一种在特制的网眼麻布上,用彩色羊毛绒线绣出各种画面和图案的刺绣。

绒绣原流行于欧洲。14世纪,德国农民的服装和壁毯上,16世纪,欧洲出现一种专作刺绣底子的麻布,在底子上用绒线逐针绣满,便成了绒绣。绣品可用作壁挂、靠垫、椅垫等。17~19世纪,绒绣在英国盛行。

19世纪末传入上海,高桥绒绣还融入了苏南刺绣和高桥网花工艺。上世纪80年代,是“高桥绒绣”鼎盛时期,高桥成为全国最大的绒绣产品出口基地。“高桥绒绣” 和“高桥松饼”现都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在 60 年代到 80 年代,绒绣是高桥地区家庭生活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曾经养活了一代人。

高桥绒绣作品中大幅的《万里长城》被送至联合国大厦厅堂上陈展。据说,高桥巨幅绒绣作品《中华魂》曾经拍出 50 万元的高价。2010年,高桥绒绣馆提供的绒绣制品被用于上海世博会布展与交流。

小时候,几乎家家户户妇女都会这门技艺。时常看见我姨、舅妈,还有表姐们坐在院子里一边绣花,一边聊着天,这情景构成了童年往事的记忆片段。而如今这门技艺只能去博物馆欣赏了。

绒绣作坊

位于高桥西街 129 号的高桥绒绣馆为 2009 年镇政府斥资 600 多万元建造,用于展示、制作、销售、保护、传承高桥绒绣技艺,目前免费向游人开放。

高桥绒绣馆

馆内的部分藏品。色彩丰富、配色和谐,绣工精良、层次清晰、造型生动、形象逼真。

既可表现色彩缤纷、层次复杂的油画。

绒绣作品
绒绣作品

又可以刻画讲究笔法神韵的中国水墨画

绒绣作品

还可诠释形象逼真,对比强烈的艺术摄影。

绒绣作品
绒绣作品
绒绣作品
绒绣作品

馆内的建筑和陈设古朴典雅,也是拍摄片的绝佳场所。

在绒绣馆内留影


走在老街上,看着修缮一新的老房子,白墙、青瓦、观音山墙、砖雕仪门,既有吴文化水乡建筑特征,又融汇了西式砖墙结构。从中可以了解当时居民的社会心态和价值观,以小农经济占主导的传统社会,对于西方文化为我所用的选择心态,中西方融合的非常自然。

古镇的老房子
石家街 29 号 花园住宅,建造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混合结构的三开间三进深西式楼房  
石家街 69 弄 4 号,建于 1933 年的耶稣教堂 “灵恩堂”


小桥、流水、人家,又不乏江南古镇的特点

古镇风貌


凌氏民宅

凌氏民宅,是一座古朴典雅的传统住宅。于 1918 年建造,是五开间三进深的中式庭院。宅院占地 1.8 亩,共有 36 个房间,建筑面积约 1200 平方米,房屋整体高大气派,门窗、廊檐雕饰精美,山墙采用观音斗,属于上海本地民居风格。

高桥人家陈列馆借用凌氏民宅,采用了场景式的展示形式,以大型家具、生产工具为主,配以小型的、各式各样的生活用具,惟妙惟肖地复原民国时期高桥一个四世同堂大户人家的生产、生活场景及民俗风情。

高桥镇政府为保存当地有特色的凌氏民宅,动迁宅内居民,出资 400 万元恢复原貌。用重金在当地收集古董家具和民俗用具,为后人留下宝贵的历史遗产,也为上海增添一个旅游景点,免费对外开放。

一楼的三德堂是主人会客场所。“三德” 出自《书·洪范》:“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

馆内几百件展品古色古香整体布局力求身临其境。展品特点:一是中西合璧,展现了海派文化的地域特色;二是亦农亦商,即农业与商业并存,体现了社会的发展。

老太爷房

人物特点:年事已高,一生务农,早年清贫,晚年靠子得福。老太夫人吃苦耐劳,晚年依然节俭。平时烧香拜佛,祈求子孙平安健康、生意兴隆。

场景特点:全套中国红清代家具,置有麻布蚊帐、白底蓝花床单。

老太爷房

佛堂

佛堂

老爷房

人物特点:老爷十几岁到上海学生意,后来自己开店。精明能干,中年发迹,在此买地造屋,现为一家之主。

场景特点:全套晚清时期榉木家具。设有钱柜、保险箱等。

老爷房

姨太太房

人物特点:端庄漂亮,已有幼子。原为宁波大家闺秀,后家道中落,父亲做主,嫁给老爷做妾。

场景特点:全套宁波式的雕花嵌骨家具是当年的嫁妆。

姨太太房

大少爷房

人物特点:身为长孙,子承父业,帮助父亲打理生意。平时喜欢中国武术。

场景特点:全套晚清老红木家具,廊檐式六尺大床为老爷不惜重金,请人订做。

大少爷房

二少爷房

人物特点:教师职业,刚刚结婚生子。

场景特点:全套民国红木老虎脚家具,大床雕花为中西合璧。置有育儿用立桶等。

二少爷房

三少爷房

人物特点:英国留学归来,现为建筑工程师。风流倜傥,喜欢音乐。

场景特点:全套民国柚木西洋式家具,进口花玻璃落地窗。置有落地留声机、英文打字机等。

三少爷房

小姐房

人物特点:报社记者,年轻、漂亮、活跃。虽为千金小姐,但思想进步,同情革命,爱好广泛,喜收集、弹琴、刺绣。

场景特点:全套红木家具,小巧玲珑。置有贵妃榻,博古架等。

小姐房

我非常喜欢这一组场景展示,虽然全系虚构的人物背景,家具和摆设以及房屋的格局,鲜活的呈现了每个家庭成员鲜明的个性,以及老中青三代不同的时代和社会背景,让人身临其境,流连忘返。值得一提的是,所有展出的家具和摆设,都来自民间收藏,汇成高桥镇一个四世同堂大户人家的居住和生活情景。

红木雕花的大床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在奶奶家和外婆家的情形,睡在这种架子床里,好像住进一个小房子里,特别有安全感。

二楼会客室,采光好,是洽谈生意、畅谈理想的好地方。

从二楼眺望出去,高墙阻隔外界的喧嚣。墙外是车水马路的人来人往,墙内是吴侬软语的市井生活。

二楼

各种角色扮演

密斯周

“喂,是密斯王伐。我是密斯周呀。今朝夜里大光明电影院放映好莱坞大片《乱世佳人》,阿拉一道去看伐?” (搭配台词)

密斯周

兢兢业业的账房周先生

账房先生

勤勤恳恳的周家厨娘

厨娘

那个灶台让我想起亲婆家的老房子。

农具间摆放着各种农耕和粮食加工工具,放置织布机的纺织工坊,体现了高桥人家从农村务农到去城市发展,遂而发家致富的奋斗史。展现了浦东城乡社会从小农经济到商业发展的时代缩影。

农具间
纺织工坊

在院子里留影。

在院子里留影

楼与楼之间狭长的弄堂,一个人路过刚好,两个人则侧身而过,去往下一个景点。

在窄巷中


钱慧安纪念馆

钱慧安纪念馆坐落在高桥镇西街上,一座临河而建,座北朝南的三重进深的建筑,花格门窗、砖石地坪、粉墙黛瓦,显得宁静清幽、古色古香。后院为高桥书画院。馆名由著名书法家韩天衡书写。

钱慧安 (1833 - 1911),名贵昌,字吉生,号清溪樵子。上海高桥镇人,出身农家,自幼学画传神。钱慧安为近代史上一位独具创意的人物画宗师,擅长肖像写真,晚岁构图愈加洗练,意境空灵简约,生活情趣盎然,极富民间烟火气息。国画大师程十发誉其为“海派艺术宗师” ,并题写 “海派源流” 以致永念。

钱慧安生平介绍

钱慧安中年丧妻。续娶储氏,亦善绘画。夫妻双管齐下,共同绘画,钱氏名其画室曰“双管楼”。

双管楼

一楼厅堂挂着国画大师程十发题写的“海派源流”匾额,两边是钱慧安的生平介绍与族谱列表。纪念馆分两层展览。

海派源流
画室留影


清溪茶馆

坐落在高桥镇东街22号的清溪茶馆,建于民国初期,是有着近百年历史的三进式的庭院建筑。抗战前,房子主人是长兴岛的生意人蔡老二。后来成了国民党关押革命义士的看守所,解放后高桥区党政也曾经在这里办公。清溪茶馆由镇政府选址,投资 320 万,对破旧不堪的老宅全面修复,恢复老街风貌,还原“老高桥”的悠闲生活。

第二进的大厅用作书场,台上放着评弹书桌,书桌两边各放一把高脚椅,台下摆放着数十张长条茶桌和长凳。

清溪茶楼

透过雕花的门头往里望,人们在悠闲的晒着太阳,喝茶聊天。

清溪茶楼

院内盆景玲珑雅致,门窗古朴而典雅。

清溪茶楼


荷兰风情小镇

上海市市政府“一城九镇”旧城改造项目之一,由荷兰 Kuiper Compagnons 和 Teun Koolhaas Associates 两家设计机构分别完成详细规划和高桥港沿岸城市设计。小镇占地 1.7 平方公里,由 1 平方公里的荷兰风貌区和 0.7 平方公里的高桥港河传统风貌区组成。在整体景观上,尽现荷兰港口城镇风貌;在建筑风格上,突出荷兰围合式建筑的灵活多变和船型公寓等具代表性的建筑造型;在功能开发上,充分利用港口特色资源,增添浓郁的海港风情,并兼顾上海地区的实用要求,实现中西方建筑文化的亲切对话。

家门口的荷兰风情,绝佳的拍摄场所。

荷兰风情小镇
荷兰风情小镇

晚上霓虹映照下的绿地

晚上的荷兰风情小镇

我最终都没找到网上推荐的那处赏樱之地(后来得知主要为晚樱)。在高桥公园欣赏了郁金香并留影。

高桥公园里的郁金香

古镇游览,不虚此行。

看着那些即将消逝的建筑又恢复往昔的风貌,了解了老房子的人文历史和古镇风俗习惯,增长了见识。

与此同时,这个城市正在以我们想象不到的速度前行,新与旧,相互交融、和谐发展。


如何去:

地铁 6 号线航津路下,换乘公交 181 、611 路张扬北路春阳路下,或地铁 12 号线东陆路下,换乘 81 路、971 路、640 路道大同路和龙路下。

地图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4,588评论 6 49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456评论 3 389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0,146评论 0 350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387评论 1 28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481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510评论 1 293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522评论 3 414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296评论 0 270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745评论 1 30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039评论 2 330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202评论 1 343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901评论 5 33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538评论 3 322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65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415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081评论 2 36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085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