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我们仨|看百岁老人夫妻相处之道
喜欢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最初是源于书名 “我们仨”。一见“我们仨”这三个字就倍觉亲切和温暖,仿佛在她的眼里再也容不下别人了。好奇心驱使,特别想知道这位百岁女先生的三口之家是如何生活的。
很久以前,我就曾经感叹,每天各种琐事缠身,让自己越发的懒惰了,读书还不如7岁的女儿专注。这本书也是如此,断断续续的读了两三个月,几次三番的想起这本书来,再重新读过,终于,在上个周末看完了。
合上书的那一刻,我摩挲着封面上的“我们仨”这三个字。回想着这三口之家的生活,感慨万千。
一见倾人心,情定清华园。
清华园的相见,是两人60多年爱情的开始。杨绛心里一直有一个“清华梦”。1932年,东吴闹学潮停课,杨绛听从父亲安排去清华借读。巧遇钱钟书。
第一次见面,钱钟书一袭青衣大褂,驾着一副老式眼镜,看起来呆板老旧。
这个世界上,有些人见了一次就已经注定没有再见的必要了,有些人见了一次,就再也不会忘记了。
杨绛与钱钟书的相见就是后者,钱钟书还专门写过一首绝句来回味这一次相见:
缬眼容光忆初见,蔷薇新瓣浸醍醐。
不知靧 洗儿时面,曾取红花和雪无?
再相见,纵世间情话万种,抵不过一句我在等待与你相遇。
钱钟书说:“我没有订婚”。
杨绛说:“我没有男朋友”。
从此鸿雁传书,两情相悦。
爱情从不以时间计长久,却以时间计深情。
如此动人的爱情故事将会要如何延续呢?杨绛先生给了我们最好的诠释。
自从遇见你,你就是我的全部。
自从与钱钟书结婚后,杨绛就把钱钟书放在了第一位。
钱钟书到英国牛津大学读书,杨绛也放弃了自己的学业,陪同前去。但是由于牛津大学昂贵的费用,杨绛倘若去其他大学读书,就意味着要分居,就在照顾钱钟书的生活起居的闲暇时间在牛津大学做一个旁听生,听几门课程,在图书馆里自学。
生活上,照顾钱钟书的起居。租住的房子不合适,杨绛就去找一处新的住处;钱钟书的学习任务繁重,杨绛就打理家里的一切家务。显然,钱钟书没有杨绛的生活,是一团糟的。杨绛生女儿圆圆在医院住院期间,钱钟书常苦着脸说:“我做坏事了。”他打翻了墨水瓶,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把台灯砸了,把门轴弄坏了……每次杨绛都是说,“不要紧,我会洗”“不要惊,我会修”“不要紧,我会修”。
后来钱钟书每次生病,都是杨绛陪在身边。在钱钟书生命的最后时期,仿佛每一次相见,都是等待。
你知道我一定会来,我知道你一定在等我。
每一次,杨绛都会发现钱钟书的变化,手帕洗过了,发烧了,假牙不见了……能够将记忆保存的如此真实、准确,只有把你当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了可以做得到。“他眼睛也张不开,只捏捏我的手。我握着他的手”他就可沉沉的睡去。
只要你在,我就可以安心睡去。
爱你,就是生活中所有的美好都是你的样子。
杨绛记得钱钟书第一次会划火柴,做了早餐的样子,记得第一次到英国,钱钟书磕掉了一大半门牙的可笑模样。
杨绛书中的女儿圆圆身上所有的优点都像爸爸。
“她翻书翻得很快,用两个指头摘着书页,和钟书翻书一个式样。圆圆翻书像他爸爸,使我很惊奇也觉得很有趣。”
“钟书喜欢格物致知,圆圆半个小凳子坐在怪客面前细细端详,大概也在“格物致知”
“钟书看到书上可笑处,。就痴笑个不了。圆圆看书痛哭,该是像爸爸。”
钱钟书胆大,圆圆像爸爸,“阿圆这个小人陪在我身边,就像钟书陪着我一样”。
圆圆认字快,“过目不忘”,像钟书。
……
家是讲爱的地方。
书中记载了杨绛与钱钟书的两次争吵。
第一次是在出国的轮船上,两人因为一个法文的读音引发的争吵,最后杨绛赢了,却觉得无趣,很不开心,钱钟书输了,当然也不开心。
第二次是钱钟书的父亲要求钱钟书到蓝田去,两人意见分歧。最终,杨绛决计保留自己的见解,不勉强他。
睿智如杨绛自然懂得,赢了道理,输了感情,不如不给对方增加苦恼。
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爱好,共同的步伐,才是两人可以长久陪伴的动力。
杨绛翻译《堂·吉诃德》,钱钟书写《管锥编》,翻译毛泽东诗词等。
“我们不论在多么艰苦的境地,从不停顿的是读书和工作,因为这也是我们的乐趣。”“我们还像年轻时那么兴致好,对什么都有兴趣。”
他们共同的处世哲学:“我们读书,总是从一本书的最高境界来欣赏和品评。我们使用
绳子,总是从最薄弱的一段来断定绳子的质量。”
杨绛对于钱钟书,一直是欣赏的目光望着他,才会无论经历了什么样的变革,都不曾离弃过。
钱钟书的《管锥编》是用艰深的文言写成的。杨绛写道:“他不过是争取说的自由而已,他不用炫耀学问。”
不管人生路途有多遥远,只要有共同的理想,共同的方向,同样的步伐,才能够走到幸福的尽头。否则,就会有一方掉队,越差越远,最后换了同伴。
最后的最后,这位百岁老人告诉我们,
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最后的最后,这位百岁老人告诉我们,
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
人世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人世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2016年5月25日,杨绛先生去与深爱的丈夫和懂事的女儿团聚了。
人生一世,短短数十年,相爱不易,能够长相厮守更是难得。每一对相爱的人,都懂得包容和珍惜!每一对分离的人,都已尝尽了孤独与失望。一旦错过了,就永远不会再有回头的可能。
愿世间每一段爱情都能圆满,愿每一个人都能与深爱的人相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