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在当时那样的一个时代,写出了《呐喊》,想要尝试将那些麻木不仁的人们唤醒,这无非就是他的希望,尽管这个希望十分的渺小,但他还是在无中生出有来的一丝希望,去努力的实现它。
鲁迅通过对一些人物的刻画以及描写,表达出来他想要表达的东西,呐喊出来,唤醒那些麻木的人们。其中在《呐喊》中,有一篇十分有名的小说叫做《故乡》,他在这篇小说中就着重描写了闰土、杨二嫂,凸显出来了,在当时那样的一个社会下,人们的生活活动以及性格。
闰土是鲁迅小时候很好的一个玩伴,闰土称鲁迅为迅哥,鲁迅称闰土为闰土哥。鲁迅通过场景描写,环境的渲染: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在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来闰土透着生命的光彩,以及后来闰土和鲁迅一起去抓鸟,都是拥有着活泼泼的童心,有着纯真以及活泼。可如今的闰土,却有着很大的变化。当闰土和鲁迅见面之时,闰土的心理产生了微妙的变化,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了一声“老爷”。闰土的脸上先是出现了欢喜,这便是二时的记忆,在几十年后的那一天,他终于遇见了几十年前的玩伴,这便是发自内心的欢喜,是由心向外的一种感受。紧接着却浮现出来了凄凉,并且最后叫了一声“老爷”,他没有像小时候那样去叫迅哥,而是向那些普通的麻木的人一模一样的去叫,这便是封建社会对阶级的敏感,明白自己的阶层,对于身份高的人当然就要恭敬,这是如此的麻木,面对自己最好的玩伴也是如此恭敬的去叫,肉眼可见的隔阂,那一堵无形的墙就立在这二人之间,却成了无限的隔阂。
到底是什么还让以前那么纯真的闰土变成了如此麻木的他呢?到底是什么才让鲁迅和闰土之间有了隔阂?当时封建社会,对所有的阶级都要分清楚,并且以及那些苛捐杂税,都成了使闰土改变的最后几根稻草,压倒了纯真可爱的闰土,使他变成了麻木不仁的,拥有奴性的,毫无生机的闰土。当时的社会对于闰土这种家境本来就不好的人们冲击更大,为了生活所迫,就不断的去承受,精神上承受,物质上的承受,无论是哪种压力,都将灵动的生命变得麻木。
鲁迅描写到的杨二嫂比闰土更加过分,她不但是麻木的,她还是有攻击性的,甚至最后还产生了恶性。杨二嫂年轻的时候是豆腐西施,长的很漂亮,每天坐在自己卖豆腐的摊前,就可以将豆腐卖得一个好价钱,这也就是她的经济来源。可是一个人终究是会改变的,杨二嫂无法一直永远都是豆腐西施,她也有变老变丑的那一天。随着年龄的增加,她脸上的皱纹一天比一天多,而豆腐也随之卖不出去,经济来源就有限。而那些苛捐杂税对于她而言就会有压力,因此他就总是会去偷偷摸摸的顺别人家一些东西,正是因为她实在没有了一些钱财,为了生活,她不得不这样,逐渐的就形成了一种习惯模式,便更加的堕落,更加世俗化。
除了这两个人之外,鲁迅还写到了“我”,“我”是清醒的,是觉醒的,不但这样,“我”还要去呐喊,将这些麻木的人们唤醒,这便是他的希望。他想让宏儿和水生拥有真正的纯真的友谊,而并不是像鲁迅和后来的闰土一样,变得有了隔阂。想做到这些,就要有新的生活,不能去走自己以前走的老路,这就由自己来承担,自己去创造,自己去开发,不能当希望寄托与别人,更不能寄托于自己的后代,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的希望相对于求神拜佛的闰土的希望而言,其实更加的渺小,更加的渺茫。求神拜佛尽管是一个不复存在的东西,但他总归是一个希望。但是鲁迅的希望就和他不一样,他是很有可能得不到的,在那样的一个时代,尽管清醒的人还有,但是想要去呐喊的人还有多少呢?因此,相对于闰土的希望而言,不是希望,而是绝望。
这仅仅是从无中生出有来的一丝希望,但尽管如此,他是要自努力的朝向这个希望迈进,去创造一个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