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诗词歌赋和山水画中,江南的优美胜景是文人骚客艺术表现的常摄素材,是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斜风细雨、柳浪闻莺、水村山郭、巷陌纸伞,这些带有江南典型特征的景致时时在我最美丽的想象中定格,成为心目中无法挥去的梦境。
古老的京杭大运河,由北向南逶迤而来,象一条绚丽多彩的缎带维系着南北大地。塘栖古镇,就坐落于这京杭大运河畔。著名文学大师丰子恺先生曾对她作出如此评价:“江南佳丽地,塘栖水乡是代表之一。”
初春,不如来一场古镇旅行,告别一尘不变的楼房,远离拥挤的街道,逃离喧嚣的都市,去你的乡野,随性的漫步,与风景对话,打开心灵的视窗,回溯岁月的静思之处,暂时寻找安静的幸福,驻足、思考、释放......
就这样,便再次走进了这座因京杭大运河而繁华的千年古镇塘栖。塘岸近水,临水而栖。一条京杭运河穿镇而过,带着乾隆下六下江南时的繁盛,带着丰子恺坐船而来时的雅致,静静地守护着塘栖那些千帆过尽的往事。
与江南有好几次的际遇,但每一次的相遇总是匆匆而去,匆匆而别,犹如在列车上看车窗外疾驰而过的风景。这次的塘栖之行,依然是短暂的停留。
古镇不大,但浓郁的塘栖风情却在运河畔、街道巷处处感受得到。沿河步行,到达广济桥。一条大运河,南北两条街,分别叫做水北、水南街,水北街上老房子居多,水南街则时新老交错。
古镇优雅中兼有灵气,低调中又尽显雍容,不娇柔不造作,恬淡随性,与徽派近似,自然环境相得益彰又相互融合,人与自然的和谐赋予了它更广阔的视野和更长久的生命。
塘栖最有名的应该是广济桥了,虽然有500多年的历史,但依旧美丽,依然繁忙热闹。踏上古桥,桥面上那凸凹光滑的青石,那日蚀风剥留下的斑斑印迹,无不述说着它的古旧、苍老和旷日持久。
塘栖是运河上杭城出来的第一个水路大码头,在漫长的岁月中,广济桥既目睹了运河上的“帆樯蔽日”,更见证了两岸百姓芸芸众生的日常生活。
与别的水乡老镇不同,塘栖的廊檐街有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便是遍连全镇的廊檐街。廊檐街上每隔一段,有砖拱月洞门。在这样的廊檐下出门上街落河埠,夏天不用戴草帽遮阳,雨天不用撑伞挡雨,冬天可以抵风阻寒,让一代代塘栖人享受方便与舒适。
临水的檐廊街,曲曲直直。走上去,仿佛可以抵达前世。恍惚之间,一个撑着油纸伞的丁香姑娘,从斑驳的岁月中缓缓走来,走在轻灵的小巷,走在多梦的桥头,走进一个似水年华的梦里。
廊檐靠河的一侧,是一排排类似于长椅子的“美人靠”,听这名字便可引发悠远的想像,其实当地人称它“米床”,当年塘栖可是最为著名的粮食集散地和交易市场。
这些美人靠,其实是一长溜独特的木制长椅。这长椅塘栖人最早是唤作“米床”的,因为它最初并不是给行人停留歇脚的,而是为塘栖米市服务的。
塘栖街上有许多河埠头,今天的人们想不出它旧时的热闹与风光,殊不知,那一步步石阶,就是塘栖走向富裕的踏石。
现在行走在运河边,长长的廊檐和“美人靠”倒是寂寞了许多,运河上也不复先前的热闹了。如此一来,家家户户门前的八字形河埠,以及河埠上的的拴船石都只在回忆里发挥它的功用了。
广济桥向北的水北街,是繁华的明清古街,一幅的江南水乡街巷风貌。街道两旁,开满了商铺,卖的都是些小吃特产,甜食居多,每家店卖的都一样,还有些手工艺品、米酒,以及遍地开花的义乌小商品。
小巷两旁的小吃店,还有各种的土特产,摇醒了欲睡的顾客,感悟着旅途中的小幸福。
过去江南集市有“无徽不成市”之称。塘栖也不例外。徽州商人曾在塘栖盛极一时,塘栖镇上不少建筑也带上了徽派建筑的影响。
弄堂是江南集镇的一种建筑特色,旧时江南集镇多弄堂。塘栖的弄堂多曲折狭长,有的敞亮,两边是高高的封火墙,地面铺青石板;有的墨黑,只是人家厅屋房子边上的陪弄。因为狭窄,就显得幽深,不少小弄进去了,还要再转一两个弯,更让初进的人不知底里。
如今的塘栖,昔日的俏模样己不复存在。好在横跨在京杭大运河上的广济长桥还在,那饱经风霜的长桥依然四平八稳地横卧在河面上,源源不断地向你倾诉着昔日桥乡的晖煌、昔日桥乡的风采……
我无暇去思考现代社会物质文明发展与古代文明的辩证发展关系,我只知道太浓重的商业气息冲淡了江南小镇在我心目中的美好印象,使我无心也无从凭吊曾经的辉煌文化。
杏花春雨江南,只能在梦中去追寻了,但愿古镇永远定格在照片里的样子,盛满的是江南多情浓厚的春色,溢出的是经年飘香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