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本书和读一百本书哪个作用大?这种话题争论的意义不大,你能学到多少东西不是读书的量能够决定的。
一部优秀的作品能传达的东西是无限的,关键在于你能理解多少。
从我手上的这本《一个人的朝圣》中,我看到了这些。
一、人生观:对平淡的不安
哈罗德第一次对人生观的动摇,来源于长久以来对平凡生活的不安,而导火索就是奎妮的来信。
文中有不少暗示,比如:
他留意到有五朵新开的蒲公英。也许下午他还会把那张《西部大赶集》翻出来听听呢。那就了不起了。自退休后,日子一天天过去,几乎每天都是一样的,只是裤带更紧了,头发掉得更多了。平凡而毫无波澜的生活让他对自己不了解的世界充满了怀疑。和莫琳结婚后,这种情况并没有改变多少,后来戴维又出生了,他们只是每年去伊斯特本同一个度假营待两周。
其实这样的生活早已危机四伏,只是奎妮的告别信第一次让他察觉到生命的无常,而自己也将大限将至。过度保守的生活让他错过了太多人——那些人那些机会,那个不再愿意与他对话的父亲,还有被他辜负了的妻子,他意识到这将是他最后一次打破局面对自己的人生稍微作出改变的机会。
手中的那封信迟迟没有投递出去,因为他知道,当他把信封投进邮筒的那一刻,最后的一丝机会也将流失的无影无踪,所以他犹豫着,内心在极度矛盾的痛苦中挣扎,最终选择踏上一条他从未敢于选择的旅程。
二、价值观:孤独而又执着的选择
选择徒步行走627里路对于哈罗德这个年纪的人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主意,但他还是毅然决然地出发了,加油站的女孩给了他很大的启发:“如果有信念,你就一定能把事情做成。”
只要自己走下去,老友就能得救。这个想法成了伴随他前行的信念,在一路上他遇上了形形色色的人和事,虽然不断遭遇各种困境,但正是这一切使他真正认识到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他要去拯救别人,但同时也是在自救。
三、世界观:从未遇见的人
哈罗德并非全程都是孤独的,旅店里的客人给了他新的定义:“朝圣者”,也坚定了他的想法,前方既是康庄大道也是未知的海洋,他的目的也历历在望。
远足男、餐厅服务员、银发绅士虽然没能伴他同行,但他在每个人身上都吸收了一些东西。身边出现的第一个伴随者——那个叫维尔夫的年轻人让他看到了自己孩子的影子,这也是他生命中最大的遗憾,没能给儿子戴维足够的爱曾让他深深地自责,能在旅途中照顾这个孩子,会让他的心里好受些。
他们都曾经试过走近对方,虽然并不明显,并不频繁。
而这件事,就是他生命中最大的遗憾,他没能给他的儿子温暖和足够的爱,平淡生活的代价是将包括血缘亲情在内的东西都全部隐去。
但是,旧友的一封信使他遭遇了思想上的冲击,他也终于明白自己不能再等下去了,要走,从现在开始。
其实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很多时候,几件事就足以改变我们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就像这本书改变我一样。
对我来说一本书不止一种思想,它可以传达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信仰、希望、坚持和无可奈何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