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青少年自杀的新闻越来越多,而理由越来越简单。
今年1月10日,陕西发生了一件让人痛心的事情:10岁的女孩兰兰带糖果去学校跟同学们分享,被老师通报批评,并要求叫家长。兰兰在回家的路上边走边哭,最终选择了跳楼自杀。
3月12日,江苏警方发布了一则令人扼腕的消息:一名9岁男孩在家中跳楼自杀。据悉,他自杀的原因竟然是:打碎了学校的玻璃!男孩跳楼前留下的几行遗书,让人震撼不已。
据调查,在中国,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在上海,有24.39%的中小学生曾经有过“结束自己生命”的念头,认真考虑过该想法的人占到了15.23%,有5.85%的孩子曾经计划过自杀,有1.71%的孩子自杀未遂。
为什么我们的孩子越来越脆弱,连一点起码的批评都接受不了呢?为什么他们会有这样一颗易碎的玻璃心?
那是因为现在的孩子都是温室里的花朵,被父母过度的保护,完全失去了抗压力。
什么是抗压力?
美国心理学会对“抗压力”是这样定义的:所谓抗压力,是指应对逆境,困难和强大压力的时候,个体的精神和心理适应的过程。
简单来说就是,面对困难,压力时,人所表现出来的心理过程。
日本心理学学校校长久世浩司在《抗压力·亲子篇》这本书中指出,磨练抗压力是为了让孩子的内心变得更加强大,在受挫后能保持坚强。这本书从增强自尊心,学习情绪调节的方法,提高自我效能感,培养乐观精神和提高人际关系的质量五个方面出发,为广大父母提供了帮助孩子培养抗压力,学会面对挫折的方法。本书还设置了很多小练习,帮助家长和孩子轻松顺利地完成亲子训练,达到学习和训练的目的。
久世浩司,日本心理学学校校长,开设了日本首家面向社会人士的积极心理学学校,并担任学校的法人代表,将积极心理学应用到商务领域。他是日本积极教育协会代表理事,积极心理学认证培训师,著有《抗压力》系列丛书,这本书是其中的一本亲子篇。
培养孩子的抗压力可以让孩子无论在学校还是将来走上社会,都能快速地适应环境的变化,积极地面对问题,迅速地从失败的阴影里走出来,从而获得成功。
《抗压力·亲子篇》这本书认为抗压力有三个方面:复原能力,缓冲能力和适应能力。提高孩子的抗压力,需要从三个方面做起。
一,高质量的亲子关系是提高孩子抗压力的基础
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启蒙者和教育者。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是提高孩子抗压能力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高质量的亲子关系,不是长期的守候,也不是目不斜视地监督,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爱的体现。
《抗压力·亲子篇》这本书认为,建立高质量的亲子关系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陪伴,尊重和信任。
第一个方面:陪伴
现在是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也是竞争异常激烈的时代,很多父母每天忙于工作而忽略了对孩子的陪伴,不仅为亲子关系蒙上了一层薄雾,也为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埋下了隐患。
孩子拿着不理想的成绩单给你看时,你忙于做饭,头也不抬地回应说,“就知道你这次考不好,谁叫你不好好学习呢”;当孩子跟你讲他在学校里有趣的事情时,你不耐烦地说,“没看到妈妈在忙吗?等一会儿不忙了再听你讲”;当孩子遇到挑战拒绝前进时,你嘲讽地说,“瞧你那点胆量,一点都不像我儿子”。。。。。
这样的你,虽然跟孩子在一起,但是这却不是陪伴,而只是“在一起”。真正的陪伴是你用内心去体验孩子的内心,用爱心去陪伴孩子脆弱的心灵。
真正的陪伴是在他失落时给他鼓励,在他成功时给他鼓掌,在他退缩时给他打气,在他骄傲时为他敲响警钟。
第二个方面:尊重
一个生长在尊老爱幼的和谐家庭里的孩子自然知道尊敬爷爷奶奶,爱护弟弟妹妹,一个生长在无视长辈缺乏关爱的家庭里的孩子,很难理解爱别人和被别人爱是怎样的一种感觉。
孟子曾经说过,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爱别人的人,别人也会永远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会永远尊敬他。这不仅仅适用于成人世界,在亲子关系中同样重要。
在亲子关系中,对孩子的尊重表现为重视和不敷衍。重视孩子的努力和价值,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可以增强孩子的自我认可意识,增进父母和孩子的交流效率。
第三个方面:信任
孩子刚一出生,对于家长的信任是百分之百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家长们发现,孩子对于家长的信任值逐渐降低,甚至有的孩子对父母的话一点都不相信。
这是为什么呢?
亲子间的信任就像是一个储蓄账户,父母每做到一个承诺,孩子的信任账户里就会多了一笔“存款”;父母食言一次,孩子的信任账户里就会支出一笔“存款”。孩子对父母的信任程度完全靠着内心这个“储蓄账户”的余额来决定。
所以,对于那些不相信父母的孩子,一定是信任账户里余额为零甚至负数了。
建立高质量的亲子关系需要父母和孩子之间完全信任。父母不要轻易对孩子做出承诺,一旦作出承诺就一定要兑现。
二,帮助孩子提高自我效能感是抗压力培养的进阶
有的家长抱怨孩子一遇到挫折就容易放弃,碰到难题就退缩,甚至拒绝接受新的事物,轻易地否定自己,相当地不自信。
本书的作者久世浩司认为,这是由于孩子的自我效能感没有被开发出来。
“自我效能感”就是指对达成既定目标和成果所需能力的确信。这个概念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专业教授阿尔伯特·班杜拉首次提出的。
班杜拉博士认为提高自我效能感需要四个步骤:
第一步是真实体验。
让孩子亲自体验困难,把标准放到孩子可以做到的高度,可以帮助孩子获得一点小小的成绩,从而提升自我效能感。在体验中,孩子可以感觉到困难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减少孩子对于困难的畏惧和对失败的恐慌。
第二步是榜样作用。
给孩子找一个目标级人物,以此人物为榜样,让孩子向榜样学习。注意,这个目标级人物需要是具有比孩子更高一层的能力,并且是孩子喜爱的人物。这样孩子能够动力十足。
第三步是获得鼓励
我们都喜欢听到鼓励的话,孩子也是。
“你可以做到的”,“你做得很好”之类正面积极的鼓励,可以让孩子增强信心,提高自我效能感。
即使孩子在某些方面出现了失误,也不要给予负面的评价,而应该继续给予支持和鼓励,说些“没关系的,你可以做到的,加油吧”。
第四步是振奋士气。
记得小时候,每次参加考试前,母亲都对给我们每人煮两个鸡蛋,意思是希望我们考100分。这个小小的仪式感常常能够让我们精神抖擞,满怀信心地步入考场。
给孩子一个小小的仪式感,让孩子对自己要做的事情有足够的重视和信心,对于孩子战胜困难很有帮助。
提高自我效能感,让孩子在行动中体会到自己的力量。只有真正的了解了自己的能力,才能够从内心深处抵抗住外来的压力。
三,培养孩子乐观积极的心态是抗压力培养的高阶
想要在抗压过程中取得胜利,乐观的心态是必不可少的。乐观的人更能积极地面对挫折,抵抗压力,降低痛苦。
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有一位性格急躁,泼辣的妻子。有一天,一位朋友来做客。苏格拉底和朋友聊得正欢,他妻子突然对他大喊大叫,他没有理会。结果,他妻子端起一盆水,向着苏格拉底泼了过来,苏格拉底立刻变成了落汤鸡。但是苏格拉底不但没有发怒,反而风趣地说,“我早就知道,打雷之后,就一定会下雨!”
苏格拉底的乐观心态和幽默言语不但化解了一场尴尬,还让自己解脱于盛怒之外。
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进行了大量大研究,他发现:从20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的美国总统候选人提名演讲内容时,90%的胜利者是乐观主义者;乐观程度越高的教练率领的篮球队获胜的几率越大;某公司招聘了一批有高度乐观态度的业务员,业绩增长了4至9成。
由此可见,乐观的态度更容易让人战胜挫折,取得成功。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乐观积极的心态呢?
首先,父母要以身作则,保持积极的心态。
如果父母有一个消极的态度,必然会制造一个消极的氛围。孩子在这种消极的环境中生活,耳渲目染,慢慢也会形成一个消极的心态。
给孩子创造良好的乐观环境,让他们沐浴在乐观的言语和行动中,孩子的内心会逐渐建立起乐观的信念,成为一个乐观的成年人。
其次,帮助孩子处理不安的情绪。
在挫折面前显得悲观的孩子,往往是由对困难的高估而造成的不安所引起的。因为害怕失败,害怕被指责被嘲笑,所以会采用逃避,消极处理的态度。
应对孩子的不安,父母应该耐心地听孩子说,对孩子进行安抚。
《抗压力·亲子篇》这本书推荐了两句有效的安抚方式,当孩子出现不安情绪时,父母对孩子说一句“没关系”,孩子自言自语一句“随它去吧”。这种回应方式可以有效地消除孩子的不安情绪。
最后,让孩子认清楚现实
当孩子自暴自弃时,把孩子拉回到现实中来,帮助孩子认清楚事情的本质,缓解孩子消极的心态。
孩子的不自信来自于对事物的不确定。如果可以看清楚事情的本质,真实地确定了事情的难度,孩子就可以正确地判断出自己能否处理困难,从而打破孩子的心理防线,建立了乐观的心态。
授之于鱼不如受之于渔。父母只是孩子生命中的匆匆过客。父母总是想给予孩子所有美好,却无奈效期短暂,时间有限。《抗压力·亲子篇》这本书告诉我们,给孩子再多的物质资产,不如培养孩子拥有一颗战胜困难,抵抗压力的强大内心,才能使孩子飞得更高更远。